关注早期投资  推动中国科创

复旦大学教授的技术背景,决定了研煊这个典型“科研精英创业案例”的硬科技底色。一批由团队自主研发的精密传感芯片和核心传感器件,在环境监测、智慧环保和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绿水蓝天。

上海天使会科创营首期营员企业“研煊科技”,正在带领国产传感器走进核心工业现场,守护万千百姓的饮水安全。

研煊科技

联合创始人

张冰婷

01

创业原点:
直面失败,重新出发

研煊真正的起点,是一次“失败”。

彼时,研煊刚刚完成一款基于NDIR技术的气体传感器,实验室指标漂亮、理论寿命优越,团队兴奋不已,准备大展拳脚。然而,第一次部署进变电站的工业现场,迎来的却是漂移频繁、误报不断的沉重打击。

工程师的一句“这就是科研玩具”,几乎将两年心血打回原点。

就在所有人沉默时,团队指导纪新明教授,说出了那句决定命运的话:

“真正的技术转化,不是从实验室搬出来就能用的,而是要重新设计成适合真实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方案。”

研煊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冰婷说,那一刻,她明白了“科研责任”的真正含义:不是止于论文,而是走进现场;不是逃避失败,而是迎头而上。

他们由此下定决心:要从“好技术”迈向“好产品”,打造一支“懂落地、能打仗”的国产传感器团队。

02

让水说话:

不是造传感器,而是重构环境治理的数字底座

在多数人眼中,环保是个“慢行业”。检测流程常依赖人工采样、送检、分析,等发现问题时,污染早已扩散。

研煊科技要打破的,就是这个“滞后链条”。

他们不只要做传感器,而是在建设一整套“感知 - 分析 - 控制”的实时闭环系统:几分钟内就能感知污染、追踪源头、推送应对,甚至自动联动调节系统。

在一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他们的设备成功提前6小时报警,阻止污染进入饮用水管网。这不仅仅是技术指标的重大优化,也扎扎实实守护了民生安全。

张冰婷说:“我们希望,十年后,每一段管网、每一座水厂都能实时报告自己的状态,再也不需要靠‘猜’。”

这,就是她眼中“水会说话”的世界。
技术团队在一线进行讨论

03

科学家 × 企业家:

从参数极致到工程适配的自我校准

创业初期,研煊曾陷入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陷阱”——他们一度把精力都投入在“把算法精度做到99.9%”的目标上。

“但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是:传感器装进去,一年不用管它,能不能做到?”张冰婷回忆说。

这场“技术与场景”的错位,让团队深刻意识到:科研的目标是打开技术边界,而企业的使命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随即调整方向,不再执念于参数最优,而是转向更贴近工程现场的“场景适配型产品”。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团队结构。

“创业最初,我们的研发团队几乎清一色是科研背景,对实际工程场景认知不足,导致第一代产品安装维护极为复杂。”

张冰婷直言,如果能重来,她会在团队构建之初就引入一线工程师、施工人员与产品经理,避免“技术空转”的资源浪费。

从那时起,研煊逐渐打磨形成了“科研力 × 工程力 × 交付力”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既坚持核心技术自研,也注重产品的安装维护体验与运维成本控制。

张冰婷说:“好的产品,是在现场不断被验证、被打磨出来的。”

这个自我校准的过程,也成为研煊从科研团队转型为产业落地型科技企业的重要一步。

张冰婷在进行核心产品介绍

04

逆流的勇气:

最冷的时候,押注最重的事

2022年,对很多硬科技公司来说,是一场“资本寒冬”。

市场紧缩、材料涨价,不少同行选择轻装上阵、改做贴牌,甚至直接用现成模块组合出“快产品”,快速应对融资压力。

研煊科技也面临类似抉择。但他们还是选择了一条不“随大流”的道路:

坚持自研一整套自动化标定平台,保障核心传感器的稳定性与标准化生产。

张冰婷坦言,那段时间团队压力极大:周期长、成本高、外界不理解,甚至内部也一度争论不断。

但很快,团队达成共识,并自发形成“认领制”:硬件工程师主动加班调平台结构,算法组下班继续优化模型,行政同事也加入采购协调,所有人为了这一核心设施主动“上肩”。

有一晚,张冰婷加班到半夜,在办公室楼下看到会议室的白板灯还亮着——几位年轻工程师正围着测试流程复盘,满墙都是公式与故障记录。他们说,这些努力不只为“帮公司熬过去”,更是要帮自己的产品长出骨架。

这套标定平台最终如期落地,成为研煊赢得政府标准化试点支持、拿下多个大型项目落地机会的关键支点。

张冰婷说:“在市场最冷的时候,坚持做底层结构自控,是我们今天还能走在前面的底气。”

这一次“逆流而上”的重投入,让团队更加笃定,真正走技术长坡厚雪这条路,要敢于在最难的时刻做最重的决定。
自来水厂的设备安装现场

05

允许反对:

表达真实,比绝对服从更重要

在研煊的企业文化里,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

“技术靠天赋,落地靠团队。”

为了让好技术真正落地,研煊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一种“允许表达真实”的组织氛围。每位新人入职后,第一周必须提出一个产品批评点;每月技术复盘会上,主讲人不是项目负责人,而是以“挑战者”视角出场的成员。

这种组织设计,鼓励每个人站在不同立场,审视技术方案的漏洞与工程实现的盲点。

张冰婷说,做硬科技,不能靠“服从指令”,而要靠“互相挑战”。

也正是这种文化,让一次系统优化建议从一位实习生口中提出,最终被采纳并直接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 30%

此外,研煊也高度重视多学科融合。算法工程师理解现场部署的痛点,硬件设计人员参与传感模型逻辑梳理,哪怕是行政同事,也能在资源协调中提供一线反馈。

在这里,科研不只是“闭门造车”,而是团队协作下不断迭代的结果。

张冰婷坦言:“好产品不是一组公式拼出来的,而是一次次讨论、挑战、修正的结果。能被反对、能经得起反对,才值得信赖。”

06

再造生态:

从国产替代,到定义行业新地图

在环境监测行业,关键设备被进口垄断已久。

一套核心水质传感器,动辄数万元,不仅采购门槛高、维护成本大,且大多采用封闭架构,难以满足本地化运维与定制化需求。

研煊科技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仿一个差不多”,而是要做真正可推广、可复制的核心能力体系

他们自主研发的全光谱传感器,已在 UV254、TOC、DOC 等多个核心指标上达到国际水平,精度比肩进口产品,价格却只有其三分之一,更具备本地部署友好性和高效运维能力。

张冰婷强调:“产品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系能力——我们做的不只是设备,而是数据、平台与响应机制协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如果这些核心技术得以规模化市场化,不仅是让国产替代进口,更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由“追赶者”走向“定义者”的角色转变。

“未来,我们希望每一条河道、每一座水厂、每一段管网都能‘开口说话’,通过感知系统实时报告健康状况,而不是靠经验判断或等污染发生才响应。”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智能水环境治理图景,仅靠一家企业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未来五年,能与更多同业伙伴一起,用标准化、低成本、普及型系统打破壁垒,让环境治理真正‘可视、可控、可追溯’。”

这就是研煊的长期愿景:

让环境数据像地图导航一样实时、普及、共建。这不是一个公司的胜利,而是一整代国产环保科技的集体跃升,是中国本土硬科技的坚实一步。

锁定上海天使会科创营,我们将持续挖掘更多靠谱的硬科技企业,为您讲述下一个“科技深耕垂直领域”的案例!

参考阅读:

上海天使会·科创群星光芒录

蜜度蜜巢,用大模型改写“效率公式”

中天新辰,敲开影视工业化新大门

潮宿,做全球民宿的AI基建商

GenPark,让中国品牌在海外“被看见”

图片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图片
本文采编:季欣恬

图片 · 早期投资生态

>>>  点击标题,打开精彩合集 <<<

投资 · 创业 · 赋能 

【合集】上海天使会 · 天使讲堂 

【合集】上海天使会 · 创业讲堂

【合集】上海天使会 · InnoView
【合集】上海天使会 · 天使活动

【合集】上海天使会 · 项目直击 

图片 · 科创讲堂

>>>  点击标题,直达精彩内容 <<<

2025-03:天使科创营线下模块暨孚腾资本科创营 

中金缪延亮:科技叙事、地缘重估与全球再布局

高捷资本周志科:投资视角下的科技创业

华为特聘教授王太文:企业关键要素与管理实践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魏力:初创企业融资思考

出海专题:东南亚红利、2B路径与生态赋能

2025-01:天使科创营线下模块 

联创资本韩宇泽:解析股权投资新特征

襄禾资本汤和松:身兼投资人的创业之道

科大讯飞胡郁: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困惑与出路

钉钉邱达:组织管理的艺术与AI时代的变革

2025-01月:上海银行·上海天使会科创营 

普超资本李立伟:早期科技投资的实践与思考

迈富时赵旭隆:AI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

直观复星潘小峰:团队搭建与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天使圆桌:2024年回顾与2025年机遇与挑战

2024-10:上海天使会-大零号湾科创营 

汉元基金万川:股权投资视角下的“创业”

合合信息镇立新:科创企业的成长之路

零号湾张志刚:创于大进化时代

2024-10:上海天使会科创营首期 

科睿芯范东睿:科技创业,长期而复杂的历程

轻舟资本周彬:科创企业的组建和成长

涌铧投资杨利华:科创企业投融资实践要务

上海天使会在上海市政府指导下,由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重点打造的专业化天使投资服务平台,旨在培育天使投资生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天使投资与前沿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天使科创营是由上海天使会推出的面向优秀科技创业者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服务计划。天使科创营以“构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业者生态”为愿景,汇聚各地科技创业精英,聚焦优秀科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导师领航、创业学习、社群建设等多维度赋能,帮助优秀的科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