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入药叶多功,洁古东垣用颇同。

佳种自生边海外,奇香半出佛经中。

安胎不使酸频吐,正气须知暑可攻。

噙漱口中能洗净,免教恶秽气犹冲。

清朝医学家赵瑾叔的《本草诗》,可谓将藿香的功效、性能“一诗概之”,而以藿香正气方为基础研发的各种剂型的成药,更是很多家庭的暑日必备品。但是,良药非万能,对症很重要。

一名两药

藿香入药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前者习称“广藿香”,主产于岭南、广东、台湾等地;后者习称“土藿香”,全国各地均产。最早记载的藿香指的是岭南以北地区所产的“广藿香”,即如今的“十大广药”之一。而今,全国各地均广泛种植的品种是土藿香。

两者皆味辛,微温,无毒,归脾、胃、肺经。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辛温入肺以调气,甘温入脾胃以和中,入发表药则快气,入补脾药则益气,入顺气药则理肺滞,有清上治中之功。故藿香有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之功,可用于湿阻脾胃、湿温初起及外感暑湿症见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发热恶寒、胸脘满闷等。

广藿香和藿香同科不同属,广藿香属于刺蕊草属,藿香则属于藿香属,两者虽性能、功效类似,但主要活性成分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衍化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的成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软胶囊,使用的都是广藿香。

成药祛湿

从中医角度而言,中暑有“阴暑”和“阳暑”之别。

夏季高温导致的中暑叫“阳暑”,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出汗、乏力,首选治疗方法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藿香性属温热,对高温中暑毫无帮助,尤其是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会促进体液损耗,反而加剧中暑症状。

藿香只对“阴暑”有效,适用于因暑日贪凉或饮食寒凉太过导致外感风寒、内伤湿冷者;感冒发热不明显,伴食欲不振、腹胀、舌苔白腻等症状,以寒湿为主者也适宜服用;经常往来于温差过大的室内外,空调温度过低而受寒邪侵袭所致感冒者,也可使用; 食用不洁食物,有腹泻症状者,也可服用。

总之,藿香属于祛湿剂,重在化湿和胃,且性偏温热,不适用于湿热型吐泻。简单判断方法是看舌苔,偏黄腻者不宜使用。

鲜叶入膳

除药用外,藿香亦可入药膳食用。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可凉拌、炒食,也可熬粥、煮茶,或者作为烹饪佐料。

● 茶饮  采摘新鲜藿香叶泡茶,十来片左右可泡一壶250毫升的茶水。滚水入壶,一水洗叶,二水泡茶。解渴去暑,辟秽和中。

● 佐料  煮鱼时用新鲜藿香叶子,能除去鱼腥味。等鱼快熟时放入,还能让鱼汤变得更加鲜甜。

精油香薰

广藿香提炼的精油是一味很好的定香剂,在很多品牌香水的配方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广藿香精油对神经衰弱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还具有镇静、收敛、利尿、消炎、抗菌、促进伤口愈合、除臭等功效。

高剂量广藿香精油有刺激作用,低剂量则具有良好的镇定作用。因此,可以用小剂量广藿香精油制备香囊,或加入香薰中。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几滴广藿香精油,或加几滴在香薰机中进行熏蒸,都能达到提神,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消除疲劳和改善嗜睡的作用,还有助于纾解蚊叮虫咬的痛痒感,对痤疮、过敏等皮肤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   朱剑敏

点击图片,订阅2025年杂志!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