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高温天气持续“霸屏”,烈日炙烤下,出门仿佛进了“蒸笼”。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仍将面临35℃以上甚至40℃左右的酷热天气。

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中暑! 严重的中暑(热射病)可是会危及生命的!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小孩、孕妇、户外工作者或患有慢性病的,请务必花几分钟时间,了解这份高温中暑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中暑的“信号灯”,千万别忽视!

中暑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过程。留意这些早期信号,及时处理很关键:

兆中暑: 感觉特别口渴、大量出汗、没力气、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发麻、还有点恶心。这时候体温可能已经开始升高了(通常还不到38℃)。

轻度中暑: 体温明显升高(>38℃),脸红得像关公,皮肤摸起来又热又干(或者反而出冷汗),心跳加速像打鼓,恶心呕吐更明显,头晕得更厉害,走路都打晃。

重度中暑(热射病 - 最危险!): 体温飙升到40℃以上,整个人迷迷糊糊甚至昏迷、说胡话、抽搐。皮肤又红又烫,但可能反而不出汗了! 这种情况极其危险,会引发全身器官衰竭,必须立即送医抢救!

防暑降温“四件套”

预防永远大于治疗!做好以下几点,让中暑远离我们:

“躲”字诀 - 避开高温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在此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

必须外出? 选早晚凉爽时,做好“硬防晒”:戴宽檐帽、太阳镜,穿轻薄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打遮阳伞,涂抹高倍数(SPF50+ PA+++)防晒霜

“补”字诀 - 足量饮水,别等口渴:

主动喝水! 别等到口渴难耐才喝。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含糖量过高的)。

成年人每天饮水至少1500-2000毫升(约7-8杯),高温或出汗多时要更多。随身带水杯/水瓶,出门必备!提醒老人和孩子喝水,他们常忘记或感觉不明显。

“凉”字诀 - 营造舒适环境:

室内通风: 早晚凉爽时开窗通风。白天高温时,拉上窗帘或使用遮光帘减少热量进入。

合理使用空调/风扇: 当气温≤30℃时,通常情况下,风扇能促进空气流通,帮助汗液蒸发降温。但当气温进一步上升,且空气湿度较高时(如相对湿度超过60-70%),人体汗液难以有效蒸发散热,应根据个人耐热性、活动强度、室内通风等情况,尽早使用空调来保障安全和舒适。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身,或用凉水冲洗手腕、颈部等大血管流经处。

“慎”字诀 - 特殊人群要当心:

老人: 体温调节能力差、可能怕费电不开空调、家人要格外关注,主动探望,提醒避暑补水。

婴幼儿: 体温调节系统未发育完全,避免包裹过严,严禁单独留在封闭车内(几分钟都不行!)。

户外工作者(如环卫工、建筑工、快递小哥等): 务必配备防暑用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注意用药禁忌),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在阴凉处轮换休息。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 高温易诱发疾病加重,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万一中暑,记住“快、移、降、送”!

发现有人中暑,争分夺秒是关键:

快行动! 立即停止活动,迅速识别严重程度。

移阴凉! 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最好有空调)的地方。避免人群围观,保证空气流通。

降体温!解开衣扣、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

用冷水(非冰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尤其是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有大血管的部位。或用冷水喷洒、浸泡(非冰水)。可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可用冰袋(用毛巾包裹)放在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处。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喝水,给予少量多次的凉白开或淡盐水。意识不清或呕吐时,禁止强行喂水!

送医院!

出现重度中暑症状(高热、昏迷、抽搐等),或轻度中暑处理后无好转甚至加重,必须立即拨打120或尽快送往医院!在等待救援或送医途中,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温馨提示

夏季多关注官方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邻里之间多一份关心,看到独居老人、户外工作者,不妨递上一杯水。

供稿:卫生监测科、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