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黄色警报。北京时间7月30日7时24分堪察加东岸远海(北纬52.40度,东经160.20度)发生8.7级地震。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最新监测分析结果,此次地震已经引发海啸,预计对我国上海、舟山南、台北东、屏东西、屏东东、台东南、台东北、花莲和宜兰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海啸到达台湾、浙江、上海沿海时间确定
据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截至11时实况监测结果显示,震源附近的海啸浮标已经监测到90厘米的海啸波,日本,俄罗斯沿岸分别观测到30到50厘米的海啸波。预计海啸于13:30到达台湾沿岸,于17-20时先后到达浙江、上海沿海海域。对台湾东部、浙江北部、上海预测最大波幅分别为60厘米、40厘米和30厘米。
针对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地震海啸事件,自然资源部启动海洋灾害二级应急响应
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规定,自然资源部决定于7月30日10时针对浙江省和上海市启动海洋灾害二级应急响应,要求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随时滚动更新发布海啸警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各有关单位依职责做好监测预警、会商研判、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
海啸的类型知多少
按表现形式,海啸可分为海退型海啸和海进型海啸。
海退型海啸:指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反常退潮或河流没水,而后海水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典型案例:1960年的智利地震海啸,大海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海进型海啸:表现为海平面的突然升高,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涌向滨海陆地,而后海水又骤然退去。典型案例: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按照形成原因,海啸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指在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产生“下降型”和“隆起型”海啸。典型案例: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触发海啸,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山海啸:指因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海啸。典型案例:1883年印度尼西亚火山岛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的大海啸,海浪高达40米,冲走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一百多个村庄。
滑坡海啸:指沿海或临海地区山体滑坡,导致沉积物坠入大海引发的海啸。相比于地震海啸和火山海啸,滑坡海啸造成的海啸波高更高,能量更大,且更难以发觉。典型案例:2023年9月16日,格陵兰岛迪克森峡湾山体坍塌,导致约2500万立方米(体积相当于1万个奥运会泳池)的物质滑落大海,导致岩石和冰雪崩塌,引发了高达200米的巨大海啸,产生了影响全球并持续9天的地震信号。
按照海啸产生距离远近,海啸又可分为越洋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越洋海啸:指发生地方远,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典型案例: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大海啸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
本地海啸:指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的海啸,因其预警时间短,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
划重点:发生海啸时该如何避险?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社、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网站、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网中心等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