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定区古代廉吏展
于5月13日
在嘉定博物馆正式开展
通过展示嘉定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为观众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没法到现场?没关系!
嘉博邀您线上观展

廉之水兮清且涟 廉吏惠政邑大治
天下第一清廉
陆
陇
其
陆陇其(1630—1692),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嘉定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直隶灵寿知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代著名学者、左都御史魏象枢赞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廉”。陆陇其与张伯行、汤斌同为清代从祀孔庙的三大名臣之一。

清 陆陇其墨迹
嘉定博物馆藏

清 陆陇其字轴
嘉定博物馆藏
陆陇其初任嘉定知县时,嘉定盗贼蜂起,满目疮痍。陆陇其提倡教化,鼓励农耕,勤政爱民。不到三年,嘉定得以大治。史书上称他为官“严法度,勤政事,善催科,广教化,正风俗,神听断,绝苞苴,兴士行”,“惠政不可胜记”,深得百姓爱戴。
清康熙初年,嘉定由于战乱,久弛农耕,民心不定,百姓衣食不周,犯罪案件极多,狱中关满了犯人。陆陇其知道大多数罪犯因生活所迫而触犯了刑律,只要唤醒他们的良知,鼓起他们重新生活的勇气,便可化害为利。他亲笔撰写了行文独特、朴素动人的《劝盗文》,亲自到狱中宣讲:“尔等一念之差,不安生理,就做出此等事来,今却受尽苦楚。然人心无定,只要将此心改正,启迪良知,重新做个好人,依旧可以成家立业。”犯人们听后哭泣悔恨,出狱后大多成为守法良民。嘉定的犯案日渐减少。
陆陇其极其注重教化,经常召集县中举人、秀才,在孔庙明伦堂切磋学问,研讨理学,嘉定的读书风气大盛。陆陇其重视民风治理、提倡节俭,百姓年节喜庆红白之事,凡是过于奢侈的一律禁止。陆陇其清正廉洁,不贪墨老百姓一文钱,闲暇在衙门空地上种菜,聊补清苦的生活。
陆陇其平易近人,家风亦好。一次,有个木工入衙门为陆陇其夫人修理织布机。木工见到一个粗衣勤作的妇女,向她询问陆夫人所在,没想到这位俭朴的妇人就是知县夫人,惊奇而又钦佩。
陆陇其为官刚正不阿,不愿献媚。江宁巡抚慕天颜做寿时,属下送礼唯恐不丰,陆陇其仅献上一匹白布和两双鞋子,说:“此非取诸民者,为公寿。”没多久,陆陇其就被诬陷“讳盗”,遭到弹劾罢官。

陆陇其离开嘉定之时,与夫人一叶扁舟,家当唯有图书数捆,织机一张。嘉定百姓扶老携幼倾城出动,夹道相送哭声震天。清代文人俞鹤湖为其赋诗云:“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爱戴百姓
徐
恂
徐恂(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定县人,历任浙江嵊县、福建南靖知县。
明成化年间(1465—1478),徐恂在嵊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史书记载他“锄奸人,除弊政”。在福建南靖,为了教育强县,他省吃俭用拿出自己的工资兴建学校,广招学生。当时南靖倭患严重,徐恂在沿海一线设栅栏环绕,防止倭寇与海盗入侵,同时还招募壮丁,组成兵伍攻击敌寇,一守一攻,成功打压了倭寇气焰。

南靖多山,当地贪官豪强还收取“过山钱”敛财,百姓苦不堪言,徐恂不畏恶势力,毅然废除弊政,减轻百姓负担,得到民众拥护。然而,徐恂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老百姓知道后都哭着说:“没了徐恂,过山钱又要开始再收了。”
浙中第一良吏
李
赓
芸
李赓芸(1754—1817),清代嘉定县人,年少时师从学者钱大昕,历任浙江孝丰、平湖知县,嘉兴、福建漳州知府至按察使、布政使,所至治赈、治漕、治械斗,多有政绩,光绪《嘉定县志》有专门记载。

清 六书说李赓芸抄本
嘉定博物馆藏
李赓芸德才兼备,操守清廉,下属官员没有敢向他送礼的,时人称他为“浙中第一良吏。”
李赓芸治事能干。其在处州时,水灾岁歉,米价腾踊,而邻州金华,则因货币投放量不足,通货紧缩,钱价虚高,他奉命兼办两府灾赈,钱贵赈钱,米贵赈米,钱价、米价都得到平抑。在嘉兴时,李赓芸遇水灾、赈济之事,尽力排解,设粥厂赈济灾民,当地百姓都说:“李公活我!”

因诉讼费用高和官府判案有失公允,漳州百姓遇到纠纷常用械斗来解决问题,李赓芸到任后,一方面秉公办案,一方面严惩械斗参与者,逐渐平息了械斗之风。
李赓芸逝世后,福建百姓感泣祭奠,为李赓芸建了遗爱祠。“遗爱”一词,取自成语“甘棠遗爱”,原意是指周召公行德政,百姓感恩戴德,因而,对召公憩息过的甘棠树也呵护有加。后专指崇祀追思贤官廉吏所在。
造福百姓
周
其
悫
周其悫(1794—?),清代嘉定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嘉定志》记载其善文,工书画。
周其悫为官十余年,每到一处都体察民情,造福地方。
他到福建长汀县任职后,派兵捉拿处死长期为恶的土匪四十余人,还百姓安宁。在归化县主持建仓积粮,粮食连年丰产。后调任海盗出没的霞浦任知县,严加防守,伏击海盗,保一方安宁。
周其悫又先后代理永福知县、灵川知县,任庆远同知、象州知州、怀远知县,每到一处都兢兢业业,苦干实干。怀远县有土匪抢劫粮库,知县畏难避走,导致城里三个月无官,周其悫到任后设法擒拿了匪首并将之斩首示众,其余土匪四散逃逸。他又招募百姓建立保甲联防,训练乡勇,修筑城墙,还地方清静。

成绩卓然
张
修
府
张修府(1822—1880),清代嘉定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任永顺、长沙、永州知府。在任皆有政声,为官三十余年,宦绩卓然。

清 张修府 县试卷刻本
嘉定博物馆藏
张修府任永顺知府时,查处贪污县官,捉拿流窜土匪,清理积压案件,嘉奖孝子节妇,凿井引水,修路筑桥,使当地百废俱兴,社会稳定。他重教育轻刑罚,倡导种织蚕桑,发展农业,使苗民得到很大的休养生息。
他还强调风化教育,在其倡导和力行下,长沙修建了屈原祠和贾谊祠,永顺将五通祠改建为朱文公祠,并恢复崇文书院,永州修建了濂溪书院,凡他所到之处,风气无不为之一变,至今是当地文化的美谈。
张修府为官三十多年,清廉克己。公务之外,他著书立言,存一己之雅,风化后人。

心系百姓
冯
庆
镛
冯庆镛(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嘉定县人,勤于政事,一心为民,作为晚清洋务派官员,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冯庆镛年少失怙,家徒四壁,但他因勤奋好学得到了晚清公派留学的机会,学成回国后成为洋务派官员,曾在直隶奉天、湖北、四川、云南等省负责供电工程14年,还曾参加勘探铁矿、煤矿等艰苦工作,政绩卓著,造福地方。
在南皮县任知县时,冯庆镛捉拿盗贼并加强巡查,很快扭转了县内盗贼横行的局面,使百姓安居乐业。光绪十九年(1893),山西灾情严重,光绪帝委派冯庆镛参与协调赈灾事宜,他“勤干耐劳,堪胜繁缺”,得到了各方肯定。

冯庆镛心系百姓,任劳任怨,最后在任治州知州时积劳成疾,死于任内。
保家卫国
龚
有
成
龚有成(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定县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为官政绩显著,累迁至蜀府长史。
明嘉靖年间,龚有成赴京会试,同行的人得了传染病,其他同伴弃友逃走,只有龚有成不离不弃,独自留下服侍病人,为死者收殓,护送亡者的灵柩回归故里。
嘉靖三十五年(1556),龚有成任诏安县知县。当时在福建沿海,倭寇非常猖狂,勾结诏安梅岭和广东潮汕一带海盗,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沿海民居皆被焚毁一空。龚有成修缮城墙,固守城池,还建造御敌战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后的六年间,诏安县连续被倭寇攻击十次,饶平贼寇攻击两次,当地贼寇攻击一次,每一次龚有成都殚精竭虑、拼死力战,他内安民心、外战强敌,称得上是保卫漳州南部的第一功臣。

一天晚上,倭寇大兵压境,当时连续下大雨导致城墙毁坏,龚有成派人用犁叉等农具和牛皮覆盖在毁坏的城墙外,一边战斗,一边修补城墙。天亮后,倭寇知道事情原委,觉得非常惊讶,以为龚有成有天神相助。
赏罚分明
陈
述
陈述(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定县人,曾任浙江右参政、四川左参政。
陈述执政章法有度、赏罚分明。在他任四川参政时,有一次流贼聚众抢劫,官兵部队到了都镇压不住,陈述就到现场真诚地安抚他们,说服了三百多人就地投降,他当即决定释放降者,又杀了五十个顽固抵抗的流贼,终于使地方恢复了安宁。

后来,造反势力攻克安县,战至彰明,陈述一边领军正面进攻,一边让士兵侧袭,最终一举获胜,又把缴获的牲畜财物赏给百姓安定民心,很快平定了骚乱,守住了一方秩序。
陈述还制定法律,促使蜀地民众安心务农,几年间,当地农桑遍野,一片富饶景象。他离任后,蜀地百姓感激他,修建祠堂以表追思之情。
擒治奸贪
徐
瑄
徐瑄(1412—1471),明代嘉定县人,历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为官正直敢言,不避权要,所至有政声。嘉定孔庙内供奉着历代嘉定乡贤,徐瑄位列其中。
明正统三年(1438),徐瑄参加应天府乡试获第一名,即解元。后任监察御史,巡视京畿及山海关,负责巡察四川、广东,他正直敢言,政声卓著。徐瑄兴立学校,政教兼举,他严禁下属借接待的名义行贿,仅凭薪水维持日常生活。他痛恨贪官污吏,所到之处都严办贪官,官员莫不敬畏,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心悦诚服。

徐瑄升右佥都御史后,发生了鞑靼骑兵扰乱边界的战事。他带兵转战各处,捷报频传,得到朝廷赏赐。徐瑄还在当地督理屯田,广积储饷,修明学政,得到了百姓的敬佩与赞美。
嘉定县曾在圆通寺桥东建“解元坊”,又在拱星桥(现北大街)南建“都宪坊”,均是为了纪念徐瑄。徐氏府邸原址所在的四牌坊巷(也称“三弄”),靠近今博乐路与温宿路附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遭受多次轰炸,已无留存房屋。
撰联自警
徐
匡
徐匡(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嘉定县人,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任浙江嵊县知县,是明代著名廉吏徐瑄的后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徐匡任浙江嵊县知县,他为官廉明,“催科不扰,讼减刑清”,就是催收租税不扰民,使当地政清人和案件都大大减少。他每因公事下乡,遇风景佳处就喜欢吟诗以明心志,还常常撰联自警,民国《嵊县志》收入了他的三副自警对联,从中能一窥他廉洁自律的高贵品格。

联一:关节一毫无地入,公平两字有天知。
联二:居养无殊蓬户日,担当恐负秀才时。
联三:五斗米可以有为,倘为身家,安得人呼父母;一文钱不容苟且,若朘膏血,岂非自食儿孙。
徐匡为政清廉公平,生活与普通百姓无异,每一文钱用得清清白白。他言行一致,离任时囊橐萧然,身无长物。
清廉自矢
徐
致
祥
徐致祥(1838—1899),清代嘉定县人,咸丰会元(会试的第一名)。他的次子徐鼎康曾任江苏省省长、江北运河工程局局长,同样以清廉著称。

清 徐致祥 行书轴
嘉定博物馆藏

清 徐致祥 尺牍册
嘉定博物馆藏
弹劾位高权重的礼亲王世铎、山西巡抚阿克达春、湖广总督张之洞、庆亲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晚清官场,徐致祥的上奏谏言,被誉为“直声震天下,执政惮之”,他不畏权贵的性格,正是源于他“居官清廉自矢”的品格。
徐致祥先后任福建、广东乡试主考和浙江、安徽学政,其中浙江、广东经济繁华,任职的岗位都是“肥缺”,但他坚持公正选拔,不循情枉法。担任浙江学政时,他还特地写信告诉家中亲人不要来浙谋职。徐致祥还举贤纳才,凡登门拜访的,哪怕只是一介儒生都可得到接见。他去世时,史书记载“赴哭者数百人”。

没钱下葬
徐
鼎
康
徐鼎康(1876—1938),江苏省嘉定县人,历任北洋巡警学堂总办、吉林省内务司长、安徽省安庆道尹、江苏省省长、江北运河工程局局长等职务,被后世称为“勤政爱国的运河专家”。

清 徐鼎康 “秋根词钞”
嘉定博物馆藏

清 徐鼎康 行书镜片
嘉定博物馆藏
徐鼎康是一位爱国志士,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多次上门威胁利诱,要他出面维持苏北秩序,遭到徐鼎康的严词拒绝:“坚持抗日,不做汉奸。”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隐居在江都县小纪庄。当他知道当地正在募捐抗日经费,虽然手头拮据,仍竭力捐款。徐鼎康是一位清廉的官员,尽管他居官三十余年,做过省级高官,又担任河务部门这类“肥差”,经手的钱不计其数,但他一生囊橐萧然,不贪恋公家一文钱。

1938年,徐鼎康逝世,因其家境窘迫,竟无钱下葬。后由徐家的全体仆佣拼凑数百元,料理了后事。出殡之日,小纪庄民众倾镇出动,路祭满街。
止诉有术
顾
文
煜
顾文煜(生卒年月不详),元末明初嘉定县人,元末为镇江官吏,明初为龙阳知州、泰和知州、广东行省右司郎中。
明朝初年,顾文煜担任泰和州知州,当地民众喜好打官司,顾文煜就亲自写了一篇榜文,劝谕教育,内容醇厚切实,民众争相观看,看完后,当场有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打官司了。顾文煜又让那些继续要打官司的人考虑三天,结果又有一大半人撤诉。顾文煜为剩下的人设置簿册记录讼词,仔细推详事由,若民众真的有冤屈就审理排解,对那些情节轻微且愿意悔改的人也不再追究。不到两月,当地民风渐趋和善。

顾文煜不仅止诉有术,而且生性淡泊,与世无争,为官以清廉著称,在他离开泰和州时,百姓不舍,很多人流泪相送。
淡泊名利
王
春
王春(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定县人,曾在浙江建德、江西德安等地任职,事迹记载于清光绪《嘉定县志》。
王春是历史上著名的循吏之一。“循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意思就是遵纪守法的官吏,他们重农宣教、清正廉洁,为百姓们所爱戴,民间俗称“青天大老爷”。
王春勤于政事,一心为公,每到一任,就严于治盗且成效显著,使辖区内百姓夜不闭户。他生活十分简朴,史载他一件袍子穿了整个任期都没有更换。由于他清正廉洁,不贪权、不敛财,且治理有方,江西百姓感念他的好,在他离任的时候,人们拉住车辕、堵住道路,舍不得让他离开。
王春淡泊名利,安于退让,不喜欢和人争短长,回到家里就闭门读书,撰写了《樗散集》留世。樗木材劣,多被闲置,王春以此自谦的书名,表达了不愿媚俗取巧、坚持个性、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洁己爱民
朱
奇
颖
朱奇颖(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嘉定县人,顺治八年(1651)拔贡,曾任平遥县知县。
清康熙二年(1662),朱奇颖出任山西平遥知县,洁己爱民。当时,朝廷制定了一个极其残酷的“逃人律”法令,严惩逃奴和窝藏逃奴的人户。平遥县有一户王姓富商,因个人私怨诬陷他人窝藏逃奴,许多高官都收受了他的贿赂,就等着朱奇颖用该法定案了。王富商又企图以重金贿赂朱奇颖,朱奇颖拒不接受,并为蒙冤之人力证清白,还如实向上级汇报案情,使冤狱得以平反。他的清正廉洁得罪了高官权贵,没过多久就被罢官了。

离开平遥时,朱奇颖题字表明了心迹:“历任五年,总为哀鸿勤昧旦;家徒四壁,只邀明月照空庭。”平遥的百姓依依不舍,纷纷扶老携幼为他送出百里之外。
为民请命
许
自
俊
许自俊(1600—?),清代嘉定县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任闻喜知县,后辞官专心著书。
清康熙九年(1670),许自俊在他70岁时考中进士,又过了10年,被提拔为山西闻喜县知县。一到任,他就去城隍庙与城隍神盟约:吏墨神殛,神贪吏纠。意思是人间的地方官和冥间的地方官互相监督,惩罚贪官污神。
许自俊言行一致,在任时,清贫自守,不奢不贪。荒年旱月时,他跟老百姓同甘共苦,饿得面黄肌瘦,感动得老百姓都为之流泪。他迎送上级官僚唯一的礼品就是一把纸扇,加自题诗一首。他还写了一份反映民间疾苦的《盐丁折税评请豁免》报告,内容翔实、有理有据,为民请命急切忠义,受到朝廷重视,取消了盐丁税,采取了新政,减轻了农民负担。

许自俊一生严于律己,被百姓们赞为“清白吏”。
两袖清风
潘
恭
敏
潘恭敏(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嘉定县人,同治三年(1865)举人,历任清泉、武陵、永顺知县。其孙潘指行放弃高薪回乡任嘉定县教育局局长,致力发展嘉定教育事业,殁后全部遗产捐献给政府。
潘恭敏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清光绪乙亥(1875)、丙子年(1876)两次任省试官,门生众多。他在担任永顺知县时,亲自率兵捕匪,当地人民因此得以安居乐业。在溆浦任知县时,他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受到民众的爱戴。另外,潘恭敏也是一位书法家,擅长草书,纵任奔逸,自然天成。前来讨要墨宝的人络绎不绝,潘恭敏无不应赠。

由于积劳成疾,潘恭敏病故在溆浦周边的烟溪,却因清贫无法将尸骨运回家乡,幸得众人筹钱得以安葬。
不畏权贵
沈
灼
沈灼(1477—1525),明代嘉定县清浦镇人,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福建巡按、江西巡按等职。他以气节自持、不畏强权而闻名,《嘉定县志》有传。
沈灼为官始终以气节自持、忠义奋发、知无不言、不畏强御,把民生社稷放在首位。在浙江道任监察御史时,他察觉明朝宗室、江西宁王朱宸濠图谋不轨,随即上疏弹劾。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果然兴兵谋反,朝廷以沈灼揭发有功而予奖励。此外,沈灼还上疏弹劾刑部尚书张子麟,张子麟在写给宁王的信中自称为臣,让不少朝廷官员大吃一惊。

沈灼奉令巡按福建时,每到一处,就大力整顿吏治,推行改革,他调整纲银,创造出“八分”法,厘正赋税,减轻人民负担。为表彰他的功绩,朝廷下诏设立“绣衣坊”(为表彰古代监察官员所立的牌坊)。
连续上疏
侯
震
旸
侯震旸(1569—1627),明代嘉定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廉洁正直。明亡后,他的两个儿子侯峒曾、侯岐曾毁家纾难,组织嘉定乡民抗清,铁骨铮铮,虽败犹荣,侯氏一族的忠烈之名彪炳史册。
明朝天启初年,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大太监魏忠贤内外勾结,权势遮天,群臣慑于淫威,大多敢怒不敢言,而有胆有识的侯震旸担任吏科给事中仅八个月,却不避权贵连续上疏数十次,向皇帝直言容留客氏在宫的危害,还大胆对明末辽东战场的用人策略提出建议。他所论均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且切中时弊,深为小人所忌惮。最后,侯震旸因揭发阁臣沈㴶与客氏、魏忠贤谋杀顾命太监王安而激怒魏忠贤,被削职还乡。崇祯帝即位后,立刻宣旨命他回京任职,可惜他已去世。崇祯帝痛心之余,追封他为太常寺卿。

不畏强权
沈
绍
僖
沈绍僖(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定县人,历任蒙城教谕、园子学录、礼部司务等职务。
沈绍僖性格刚直方正,不因对方的官职或权力比自己大而逢迎附和。在任兵部武库员外郎时,他负责宫廷内外取暖木材的发放。有一次,当时权力一手遮天的魏忠贤提出要额外增加木材使用,沈绍僖不畏强权,严辞拒绝了。此外,他还拒绝参拜魏忠贤的长生祠,魏忠贤也因此忌惮沈绍僖的刚正不阿,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一次,沈绍僖奉命到杭州公干,布政使(又称为藩台,总领一个省的财赋与人事)邀请他一同乘船游览西湖,被沈绍僖拒绝了。百姓称赞沈绍僖“清廉、谨慎、勤勉”,堪称廉吏之楷模。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更多精彩等着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