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ing and Mental Health

患者儿子:医生,我妈最近太反常了!每天坐在窗口发呆,问她十句答一句;广场舞队喊她3次都推说“没意思,不想动”;半夜总听到她叹气,反复念叨“人老了就是没用”…

医生:这些是典型的心理求助信号!✅ 兴趣丧失:拒绝社交活动✅ 情绪压抑:沉默、叹气、自我贬低✅ 无价值感:反复说“老了没用”——这不是“人老了就这样”,而是需要干预的心理状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心理健康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

占总人口的2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心理健康作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老年人的机能、社会参与

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不容忽视的现实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超过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正经受抑郁困扰——每五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存在明显抑郁症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老年女性群体,她们同时背负着最高的抑郁得分和最弱的认知功能,却往往最难获得帮助。更严峻的是,仅不到1% 的社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实际利用率低至0.52%,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痛苦中的老人仍在沉默中挣扎。

为什么长辈的“心病”常被忽略?

🔍 误解1:以为“性格变孤僻”是自然衰老 → 真相:突然拒绝所有社交,可能是抑郁前兆🔍 误解2:把“总说丧气话”当普通唠叨 → 真相:反复自责“活着没意思”需立即干预!

为何长辈宁忍痛苦也不求助?

⚠️ 怕给孩子添麻烦 65%的老人选择沉默,只因看见子女工作太忙。

⚠️ 觉得丢人 "心理问题=矫情"的误解,让老人宁可强撑。

⚠️ 不知道能求助

    仅0.5%的社区有心理咨询服务,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去哪求助。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双向狙击

01

帕金森病

——被运动症状掩盖的心理危机

 抑郁信号关键预警组合

核心指标:持续2周以上"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情绪麻木;

危险组合:手部静止性震颤时反复说“这病没救了”“我迟早瘫痪”。

运动改善情绪

02

阿尔茨海默症

——情绪异常早于记忆衰退

与老年抑郁的鉴别要点

警惕这些心灵呼救信号

01

  情绪健康警报

若老人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晨间情绪低落加剧(呈现“晨重暮轻”节律),或频繁无诱因叹息“活着没意思”,需警惕抑郁风险。报告显示,这类情绪障碍在75岁以上女性中尤为突出。更隐蔽的信号是疼痛主诉与体检结果不符——自评“很不健康”的老人抑郁得分高达9.21分(满分10分),这可能是情绪问题的躯体化表达。

02

  社会适应断层

当老人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如中断广场舞、棋牌聚会),并伴随自我价值感崩解,频繁自责“拖累家人”,表明社会适应系统出现危机。

数据印证:8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适应得分骤降,尤其个人发展适应维度反映其“老而无用”的绝望感。

若叠加个人卫生忽视如超过3天未更衣洗漱,需优先排除抑郁性木僵

03

  认知衰退征兆

重复性行为是早期关键信号:例如同一问题单日追问超5次,或反复确认门窗是否关闭。CLASS数据揭示,农村女性的认知功能最弱,若出现基础生活能力退化,如不会使用遥控器、忘记关火,或时空定向障碍,在小区迷路,需立即进行MMSE筛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0岁认知加速拐点,此后年均下降速度增快40%。

家庭能做的三件事

01

深度倾听:

打破沉默的第一把钥匙

当老人抱怨身体不适却检查无异常时,避免反驳“您想多了”。

正确做法是:握住老人双手问:“这种难受什么时候最折磨您?”

若老人提及“死了算了”,需平静追问:“您想过用什么方式?”——直接谈论自杀计划反而降低实施风险。

02

认知激活:重建生活掌控感

针对70岁以上认知拐点群体,每日设计20分钟结构化活动:

①怀旧疗法实操:选取老照片问:“这张照片里您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②生活技能绑定:请老人教孙辈腌菜/修家具,并反馈:“邻居都说您这手艺该申遗”

③时空定向训练:在日历标注子女探望日,每天划去一格并复述:“今天是周二,后天小明回来”

03

就医破冰:

化解病耻感的实战策略

明确告知:“情绪低落是大脑健康的警报,和高血压需要量血压一样,心理评估是常规老年体检项目。”避免使用“精神病”“心理疾病”等敏感词。

每一份沉默背后,都是未被听见的呼救。

用科学驱散阴霾,让陪伴成为良药,

衰老或许不可逆,但心灵的阴霾可被驱散——

一次主动的倾听

一次专业的评估

一次温暖的陪伴

都能让晚年的时光透进光来

参考文献:

[1] 高成运, 李晶, 张秋霞, 辛涛.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唐丹,李星语.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M].高成运,李晶,张秋霞,辛涛.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9-158.

配图均来源于摄图网

宝山区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1-L001)

供稿  慢性病防制二科  潘鑫健

编辑  柏红

审核  茅俭英  俞明欢  沈洋

精选回顾

1.糖尿病眼病:沉默的"视力杀手"

2.烟草的X档案 | 潮叽叽+烟笃笃,‌湿烟双煞让人“齁上加齁”!

3.我给小胖支个招—运动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