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飞翔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格致校园第52期 | 2025年4月17日 北京
各位同学、老师,下午好。我今天带来的分享是在青藏高原,也就是在冰川下面的石头里面找化石的故事。我们带大家去看看,石头里面有很多奇怪的珍宝,比如各种各样的鱼。
今天分享的题目叫《山海折叠:雪山里的鱼化石》。为什么叫“山海折叠”呢?因为在西藏那个地方,我们发现,原来有很多古海洋、古湖泊的一些岩石,甚至原来南半球的海洋,也因为地球的板块运动被推到了珠峰脚下,所以那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黄健摄影)
大家可能在生活里面或者课堂上听老师和同学讲过,现在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以前是一片海洋。为什么是海洋?我们怎么知道的?古生物学家的方法就是找化石,让它们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复原凶猛的古老捕食者
比如说,我们在珠峰脚下就找到过一类两亿多年前的海怪,叫喜马拉雅鱼龙。

右边是我们在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找到的一个鱼龙的头,中间的是我们在珠峰脚下找到的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
大家可以看到,中间喜马拉雅鱼龙的骨头有一点点散乱,因为地质作用地层的变形,让它有一些错动。但是,它保存了很多特有的一些结构,比如说它这个牙齿,大家看到左边这个牙齿,就跟匕首一样的锋利,所以它是一个很凶猛的捕食者。

那它有多大呢?我们通过它的头、牙齿、椎体的大小可以复原出来,它大概有15米的长度。15米什么概念?这比我们学校外面公交车那个长度可能还要长一点,所以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家伙。我们科考队刚才找到的那个化石已经是60年前的发现了,当时是非常震惊的。
最近我们又去珠峰附近找新的鱼龙材料,我们很幸运,在2023年的正月,我们在珠峰附近又找到了很多新的鱼龙骨头。
图上我们科考队员小小的点,你看我们多小。后面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这么的雄壮,这么小的科考队员在这个地方找鱼龙、找化石是多么地不容易。
但是,我们也足够幸运,因为我们在这个山坡上面,在这个位置找到了很多鱼龙的椎体还有肋骨,一节身子大概有两米长,已经露出了旁边这根断掉的肋骨,断口已经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知道这个肯定是一个大家伙。
我们在另外一个坡上面,还找到了它的下巴,一个下颌,上面有很多很大的牙齿,大家看一下这个比例尺,30厘米长。所以你看看,它一个牙齿,可能就有你的一个脚掌那么长,想想得有多大。
我们当时找到这个化石时,已经在西藏工作了很长时间,因为高原反应,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也快放弃了,觉得我们要找到鱼龙的头和牙齿不太可能了。但是,古生物科考有一个现象或者是规律,好的东西一般都是在最后一天发现的,不知道为什么。
那天我们就很幸运,我们觉得是快收工了,大家都很松弛,该偷偷懒了,慢慢悠悠地漫步在山上,走来走去,走在这个地方,突然几颗牙清清楚楚地就露在这个石头上面。

▲爬上山顶找信号给同事报喜讯
我们当时高兴坏了,所以赶快去报信,我们跑到5000米更高的山顶上面有信号的地方,就去发信息、发图片给研究鱼龙的同事,他们也高兴坏了。所以后来我们就带着一些工具,比如石膏,一些机械、器材,又回到这个地方,把它打成了一个大大的石膏包,运回了北京。所以这次收获是很大的。

▲1975年第二次珠峰登山科考,发现珠峰中国旋齿鲨(Sinohelicoprion qomolangma)化石
除了鱼龙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稀奇古怪的鲨鱼,比如说这个叫旋齿鲨的一类鲨鱼。这个标本也是50年前我们的珠峰登山科考队找到的一个标本,这是一段旋齿鲨的齿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牙齿很锋利,而且边上有锯齿,跟锯子一样,所以它一咬能够切出很深的伤口。

▲关于旋齿鲨样貌的讨论
这类旋齿鲨是很怪的一种灭绝的鲨鱼。大家都知道鲨鱼都是软骨,所以一般只保存下一些散的牙齿,它的脑袋、身体骨骼一般保存不了,所以100多年以来科学家搞不清旋齿鲨到底长什么样子,它这个盘旋的东西是不是它的牙,它长在什么地方,它怎么用这个牙齿去吃东西。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了100多年。
大家看看100多年以来,科学家复原出来的旋齿鲨,它的这个样子差别有多大。齿旋有可能长在脑袋上面,也可能长在嘴巴里面,有些人觉得它可能长在背上,甚至有可能是长在尾巴上的,这就是因为化石有的时候只保存了一部分,认识不到它的全貌。

▲左:CT扫描重建
右:剪齿鲨总科(包括旋齿鲨、剪齿鲨等)保存得最为立体的吻部标本之一
当然,我们现在又不一样了,因为随着科学家或者古生物学家,不断地去寻找,去采集,有更好的标本.我们把标本采回来之后,会用一些很先进的技术手段,比CT扫描,再通过电脑去重建,甚至可以把它的牙齿和头骨之间的咬合关系给复原出来。

▲珠峰中国旋齿鲨吻部复原图
比如刚才在珠峰找到的旋齿鲨标本,我们通过CT扫描就能够知道,这个石头板里面原来还有很钝的这种牙齿。从另外一个标本还能知道,它这个牙齿和鼻子中间的一个槽是嵌在一块儿的,也就是咬合起来大概是图上这个样子——下颌不断地动,然后在两个鼻子之间有很深的槽,就能把比如双壳类、鹦鹉螺那些东西夹住了之后,把它切碎了。
这就特别像中药店铺里面碾中药的碾子,有一个很锋利的碾子碾过去,就可以把坚硬的食物碾碎了,然后送到嘴巴后面一些很钝的牙那里,把它碾得更细,再吞进去。

▲2亿年前,喜马拉雅是鱼龙与旋齿鲨的狩猎场
所以又回到最早的那个问题,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在古时候是一片海洋。真是这样,因为我们在这个地方找到了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找到了旋齿鲨的化石,甚至还有其他的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化石,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现在的世界屋脊在两亿多年前,它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或者西藏这个地方这么高,就是因为有一个南边的印度板块碰撞上来,不断地挤压,就像我们的书本一样,把它挤压一下,中间就会隆起很高。
但是,在刚刚碰撞的时候,那个时候跟现在是肯定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又有一些什么样的生物呢?我们再来看看。

▲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海拔4670米
当然,我们要去地层里面去找化石。在西藏北部一个很高的地方,有一个湖叫色林错,色林错周边又有很大很大的盆地,原来还是一个湖泊的那个地方,湖底的泥沙会埋了很多原来那个时候的动植物在岩层里面。现在隆升变高了之后,会有一些冰川融水汇成河流,从这个盆地里面切过去,切过去之后,就会切出来很多岩层,就是我们说的剖面。
这边看到的一个产化石的剖面,一层一层的岩石都暴露出来,我们在里面可以寻找化石,可以知道几千万年前这个地方,当时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些什么样的动植物。
科考工作的困难
已完成:30% //////////
当然了,这么高的地方,5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咱们现在这里的一半,也就是说在那个地方,煮鸡蛋是煮不熟的,煮肉更煮不熟。鸡蛋煮完了以后,打开里面蛋黄还在流动。虽然有很多羊肉可以吃,但是水煮开了之后,羊肉还嚼不烂,甚至还有血水,就是熟不了,水就已经沸腾了。
所以像这种氧气含量这么少的地方,我们是很难受的,高反很严重,甚至会头疼,所以根本干不了很重的活。比如我们要挖一个大坑去挖化石,我们根本做不了,我们拎着一个小小的地质锤,仅走几步有的时候就会头晕。

▲取法天然:捡来牦牛粪烧酥油茶
所以在这个地方工作,就要找很多西藏的老百姓、西藏的牧民来给我们帮忙。他们当然没有问题,干多重的活都没有问题,他们可以放羊,可以赶牦牛,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找他们过来给我们帮忙。
他们会骑着他们的摩托车——他们放羊可不是骑马,而是骑着摩托车去放羊的。他们会开着他们的农用四轮车,从好远好远的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来帮我们挖化石,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又骑着他们的摩托车回家去吃羊肉、喝酥油茶去了。

▲荒原骑士:伴着夕阳骑摩托“下班”
当时我们看着他们在夕阳里面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一路很拉风地在荒原上面绝尘而去,那个样子潇洒极了。所以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可以在这边大胆地去挖化石。
当然了,虽然有他们的帮助,但是在西藏工作还有一个非常困难的点,就是那个地方的天气变化太快,十分钟之前可能是艳阳高照的天气,但是一阵风过来,马上就会下冰雹,或者下雪。

比如说,我们那年在这个地方挖化石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冰雹和暴风雪,我们只好躲在车里面等风雪过去,很快又天晴了。我们把无人机放上去拍一个照片,就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你看山顶上那个坡上面,是不是“长毛”,好像有刺一样的那个地方是什么呢?
是风吹过去把地上的冰雹和雪给扬起来,阳光照下去有这个影子,跟长着头发一样。所以能看到那个时候风得有多大,所以,我们挖化石的时候,这个风夹着这些冰雹,或者是泥沙打在脸上,那真是很酸爽。一般去西藏出野外的人回来,皮肤都会很粗糙,就跟牛皮一样。
青藏高原曾是热带平原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有了牧民的帮忙,有了我们的好运气,我们那次找到了很多鱼的化石。

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有身体长一点的鱼,有圆一点的,有尾巴是分叉的。所以这里面又有鲈鱼,又有小鲃,现在看起来都是热带环境里面的鱼。

除了鱼之外,还有其他的,甚至我们在鱼的这一层,找到了棕榈树的叶子。在5000米海拔这么冷地方,冰雪这么厚的地方有棕榈树。为什么?就是在3000万年前,那个时候还是热带地区,所以难怪这些鱼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

我们今天就要来重点讲讲,我们在那里找到的鱼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惊喜。有一类我们最意外的就是一种叫攀鲈的鱼,待会儿我们会讲到,这个攀鲈实际上现在还有。如果你们去泰国、马来西亚、印度旅游,下雨之后你们会发现,池塘旁边的小路上面有很多鱼在“走路”,就是这类鱼。
因为这类鱼有一个很特殊的器官——迷鳃,它是可以直接呼吸空气的,而且你要是把它放在水里面,不让它跑到水面或陆地上来呼吸空气,它会被“淹”死的,所以真有会被淹死的鱼,因为它们这个结构跟肺一样,不呼吸空气,它真会被憋死。所以这类攀鲈,现在都在热带的环境里面生存。我们现在在海拔5000米,这么高、这么冷的地方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让我们非常非常意外。

西藏的化石保存得特别好,大家看,从脑袋,还有背上的刺一看就是一个鲈鱼,然后最关键的是它的鳃盖、它的尾巴上面有攀鲈的一些特点,都保存好了,所以,我们一鉴定就知道是攀鲈。
而且除了这个结构之外,我们甚至还在化石里面看到了一些鱼爸爸特有的结构,比如它脸上有一处刺,这是很多现在非洲攀鲈有的一些特点,这个刺是做什么用的?
雄鱼和雌鱼在繁殖季的时候,它们要抱在一块儿要产卵,雄鱼就是用这个刺刺激这个雌鱼产更多的卵。产更多的卵它们就会有更多的宝宝,这样它们的存活能力就更强。在西藏的化石也是有这样的结构的。
刚才说了,这个攀鲈现在生活在哪些地方呢?是生活在亚洲、非洲的热带地区,也就是说泰国、越南、印度,西非可能喀麦隆、刚果的这些热带雨林,或者热带平原的沼泽、池塘里面,中间是被沙漠分开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群家伙,这种可爱的鱼,它们的故乡在哪儿?是在亚洲的热带地区,还是在非洲的热带地区?它又是怎么扩散过来的?

▲历史新解释:攀鲈从青藏经印度进入非洲大陆
我们通过西藏的化石,做很复杂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来一个结果:这类在下雨之后可以在陆地上跑、可以行走的鱼,它的祖先、它的故乡原来在东南亚这些地方,也就是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的某个地方。后来它们又扩散到了西藏,那个时候西藏还是一片热带地区,热带的平原,然后再经过印度扩散到了非洲大陆。
非洲的攀鲈色彩比咱们亚洲这边的攀鲈色彩更漂亮,很多爱养鱼的人养很名贵的一种鱼,叫“军舰”,就是攀鲈。它又小,颜色又特别艳丽。所以,它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大陆之后,它们演化得更精彩,数量更多,颜色更漂亮,它们行为还更多样。比如说,刚才雄鱼和雌鱼合抱产卵的那个结构,反倒在那里保留了,泰国的却没有这个结构了。

所以,我们通过鱼的化石和植物的化石就能知道,现在又高又冷的青藏高原的最中心的这个地方,在3000多万年、4000多万年前是一个热带的平原,鸟语花香,花鸟虫鱼应有尽有,一派生机盎然。
“鱼坚强”如何形成
当然,高原的生长一刻没有停过,板块的运动是没有停止的,印度板块一直在挤压,所以我们时不时有冰崩、有地震,高原也同时不断地生长,生长到现在这个高度。鱼又是怎么变化过来的?我们就要去更极端的地方,更干、更冷的地方去找证据。

▲湖泊沉积物经过狂风侵蚀形成雅丹地貌(“火星基地”附近,吴飞翔摄影)
比如说我们要去柴达木盆地,大家可能知道,柴达木盆地里面有一个“火星基地”,就是图上这个地形地貌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地球上面的这种环境,一根草都没有。而且上面的山包包根本就不像正常的,所以叫“火星基地”。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干燥,一年到头可能下不了几滴雨。而且这种地貌,因为是风吹的,风沙给侵蚀、塑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叫风成的雅丹地貌。但远远地看去,好像是一群一群的鲸鱼、大鱼,在沿着风来的方向狂奔。

▲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Chang et al. 2008; Bi et al., 2021)
但是,这个地方还真的有很多鱼的化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这里可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泊,比如说,这种鱼叫“献文鱼”,这也是一种很怪的鱼,怪在哪儿呢?

▲左:现代鲤科鱼类的“正常”小刺
右:伍氏献文鱼的小刺
它身体里面都是很粗很粗的骨头,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们吃鱼,有的时候会不小心卡到喉咙,很小很尖的刺。但是在这种鱼身上,这种小刺都变成了这种又肥又胖的骨头,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种鱼估计没有什么肉可吃。但是它在这个盐湖里面却生活了几十万年,所以这是它一种很独特的适应。

▲导致地中海干涸的“盐危机”蒸发盐中的厚尾秘鳉(Aphanius crassicaudus)是孔雀鱼的近亲。
我们找了找这种现象现在在自然界里面有没有,结果发现海里面也好,湖里面也好,再也没有这样的鱼了。化石的记录里面,我们只找到一种鱼(厚尾秘鳉)长这个怪模样,就是在600万年前地中海的一个盐湖里面找到了。

▲600万年前“盐危机”时干涸的地中海(许靖华,《古海荒漠》)
那个时候有一个很重大的事件,大家可能知道直布罗陀海峡,连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这么一个窄窄的海峡,在那个时候关闭了。关闭了之后,整个地中海后来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干涸的盆地,里面全是蒸发盐,在这些小的盐池里面就有这种小小的鱼,它的骨头也全部变粗了。

▲400万年前,献文鱼生活在钙盐饱和的盐湖中,刮食水底的硅藻
所以我们通过它的对比,通过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在高原的这个地方,在柴达木盆地,在400多万年前,那个时候也是特别干旱。湖水不断干涸,里面有很多钙盐,让这个鱼补钙补得过分了,补得骨头粗成这个样子,粗到没有长肉的地方。

所以我们综合起来看,整个我们在喜马拉雅山,在青藏高原,这里的鱼经过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由两亿多年前海里面的鲨鱼和大的那种比耶鱼、鱼龙,变到了热带平原的这种鲈鱼、攀鲈和这种色彩艳丽的、小小的鲤科鱼类,一直到后面,变成冷水里面的这种,刚才说的粗骨头的鱼,不怕干也不怕冷的“鱼坚强”。所以整个从海里面到现在的高原上的鱼的面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把历史画给你听
当然,就像西藏的神话故事一样,高原上面的化石的故事,实际上也多得很。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讲,一方面我们找到化石,另一方面,古生物学家特别喜欢画画。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化石挖出来之后,普通人一看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把它们画出来,连小朋友们可能一看图片,就知道这个化石长什么样,它有一些什么特点,比如我们在天山这个地方找到一种叫“龙鱼”的一类鱼。

▲天山北麓的龙鱼在雪域高原躲避三叠纪的灭绝事件
跟龙鱼一起的,还有各种各样长得高的体型长的鱼,但那个时候的鱼,包括这个龙鱼。我们的研究发现它原来是躲在天山这个地方,躲避了很多生物灭绝的事件。

▲2.6亿年前舌羊齿植物(蕨类,高达7米)随着拉萨地块从南半球漂移到今天的珠峰脚下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化石,比如说,一种蕨类植物,可以长到7米高。这个蕨类植物现在就在珠峰脚下,但是它的同类却是在南半球,在南极、澳大利亚那些地方。所以,它是跟着拉萨地块,板块漂移,漂到现在的北半球,漂到现在的珠峰脚下的,所以也是长途旅行“北漂”的一个植物。

▲500万年前的原始长颈鹿长着尖尖的角
我们在西藏还找到了500万年前长颈鹿的祖先,那个时候的长颈鹿,不像现在一样有毛茸茸的、钝钝的角,那个时候的长颈鹿是有一对尖尖的角,这些都是可以清清楚楚地保存在化石里面的。所以我们通过复原,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知道,长颈鹿的祖先原来是长这个样子。

当然,还有其他的怪兽,比如说这个巨犀,巨犀是地球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有多大呢?它站起来,比咱们这个楼可能还要高(肩高约5米),它的体重有四头非洲象的重量(体重可达24吨),所以是个大家伙。大家看看这个树,它比树还要高好多。
我们在青藏高原有些地点也找到了这类东西的化石,它的一个颈椎的椎体可能有大半个小朋友的高度,所以这个家伙很大。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2000多万年前,在整个青藏高原的南边和北边有一个通道,这类大家伙可以来往,自由地穿行,从甘肃穿过青藏高原,可以到达今天的印度。当然,到了后面,我们人类就登上了青藏高原。

▲4万年前古人类在色林错畔打制的精美石器
为什么说那个时候存在过人类呢?因为我们找到了人类自己敲打石头打出来的石器,他们用这个石器可以去切羊肉、切牛肉,可以去当工具,可以去做其他的农活。
比如说,我们在色林错附近找到了一些4万年前打制的这些精美的石器,那就说明那个时候的古人手已经很巧了。大家可以看到,打出来的模式各种形状都有,有刀片状的、有块状的、有锥状的。

高原上面化石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所以我用2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完。所以,我们在2025年就把我们这十几年在高原上面科考的经历、找到的化石,包括里面遇到的特别有趣的故事,都写到了一本书里,名字就叫《山海折叠》。
因为西藏这个地方是原来的海洋和山折叠的地方,是海洋消失的地方,也是山脉隆起的地方,我们把它写成一本书,等待着大家把这本书打开,把折叠过的山与海打开,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精彩的故事,等着你们。
所以,欢迎大家长大了之后,加入我们的科考队。我相信在座的听众里面,将来肯定会有我们青藏科考或者古生物科考的领队,我绝对相信这一点。因为我今天看你们的展厅里面,有很多地质和化石的标本,所以我坚信在座的听众里面肯定会有我们将来的英雄领队。

▲2018年,古生物科考车队奔驰在帕米尔瓦罕走廊
你看,我们在野外跑多么地拉风。这是我们的车队,这个地点也很特殊,这是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帕米尔高原上面的瓦罕走廊。一千多年前,唐僧从印度把经书运回长安城,而我们是开着越野车把一车一车的化石从青藏高原运回了北京。
期待对化石感兴趣、对西藏感兴趣、对科考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快快长大,加入我们,成为英雄的领队,去高原上面更漂亮的地方、更高的地方,找更多更好的化石。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
谢谢大家!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推荐资源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