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经常提到一个词:断崖式冷落


明明两个人前两天还聊得好好的,却突然消息不回,见面就绕路走,更无情的甚至还会直接拉黑删除好友。这种突然单方面断交的方式往往让人很难接受,但是好像又没什么办法去沟通和处理


心理学有一个鳄鱼效应,能够很好地形容大家的这种困扰:被断崖式冷落的人就像被鳄鱼咬住了脚,越是想要知道原因或挽回关系,反而会被咬得越紧,被伤害得更深。而且,断崖式冷落不只是发生在朋友之间,在职场关系或亲密关系中也会出现。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采取这种断崖式的绝交方式呢?如果我们深受这种断交方式的伤害,感觉被死死“咬住”了,应该怎么办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要为断崖式冷落

而内耗!


在遭受断崖式冷落后,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感到很受伤,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挥之不去的疑问:“Ta 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冰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然而,因为对方拒绝与我们沟通,这些反省式的疑问就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内耗,让人痛苦不已。但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因此而陷入内耗吗?


一项发表在《传播季刊》的研究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研究者招募了 162 位大学生,让他们回忆一段已经终止的亲密友谊,并让他们画出与该朋友的关系亲密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标注出那些推动关系变好或变差的重要事件,研究者将这些事件称为“转折点”(Turning points)。最后,将这些转折点连接成线,就成为了一张“亲密度轨迹图”。


结果发现,那些最终被结束了的友谊,常常表现出下图中这 5 种轨迹模式(括号内为占比),只有 1.9%不符合任何一种发展模式。


图源 | 参考文献[1]


研究者还发现,造成感情亲密度下降的常见负面转折点包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恋爱关系上、共同活动减少、地理距离增加、兴趣不一致、发生误解或争吵、自身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等。


这些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虽然那些最终破裂的感情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不是某一个突然的瞬间发生的,也不是毫无征兆的,而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转折点”事件叠加的结果。


所以,断崖式冷落其实并非“断崖式”,关系的结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而且,这些量变也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导致关系变质的转折点事件大多数是生活中的小变故,有时候可能是对方自身生活的改变,有时候也可能是双方之间不再志同道合,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变故在悄然发生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

断崖式冷落别人?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断崖式冷落并非是“断崖式”的,但是如果觉得双方不再适合做朋友了,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沟通,说句再见呢?


其实,这种话有时候还真的不好说出口,尤其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是如此。


心理学家阿盖尔与亨德森早在 1985 年发表的《社会关系中的规则》研究中就指出,人们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时,通常会遵循一套“关系规则”(Rules for Relationships),比如作为朋友,必须要提供情感支持、不在背后说坏话、在对方困难时给予帮助、保持信任、相处时让对方感到愉快等。[2]


当我们越是遵守这些关系规则,就越能赢得对方的喜爱,反之就会在对方心中积累起负面评价,尤其是触碰到对方特别看重的“红线规则”时,被扣掉的分数就会更多,甚至直接降到零分,这时候就可能会迎来人际关系的危机甚至终结。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规则被触犯时,都会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而来的一套评判标准,通常都不会摆在明面上说出来,甚至有些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哪些关系规则。


另一方面则是取决于我们习惯用怎样的方式来应对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面对人际冲突或关系不满时,人们通常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有些人倾向于开放沟通,试图用对话来化解分歧。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回避型策略,比如沉默、拖延、疏远,甚至直接拉黑删除。[3]


而倾向于选择回避型策略的人,往往是那种拥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的情感表达环境,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因此在成年后更习惯于压抑自身情绪,不愿意表达真实感受,常常害怕并避免人际冲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所以,当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满或疲惫时,就很难选择正面应对的策略,而是更倾向于用回避和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处理。例如,有些人会觉得说出自己的不满会伤害别人,不解释反而能避免双方的难堪,或者认为说破只会引起争吵,不如悄然抽身,对大家都好。


但实际上,这种看似为了维护双方体面的绝交方式,剥夺了对方做出解释和挽回的权利,让人感到被否定和抛弃,从而带来强烈的情感伤害。

 

如何应对断崖式冷落?


断崖式冷落真正让人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关系的结束本身,而是那种被否定、被排挤却无从回应的感觉,我们既无法与对方沟通,内心的认知矛盾也难以化解,于是就只能陷入无止境的自我怀疑和内耗之中。


那么,当我们不幸成为这段沉默断交中受伤的一方,究竟该如何帮助自己从这种情感伤害中恢复,重新建立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呢?


1

停止对自己的否定


在被单方面切断关系后,我们很容易会陷入“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的反思之中。


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即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试图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事实上,很多断崖式冷落的背后,往往反映的是对方的回避型依恋和不成熟的人际模式,或者只是双方三观不合而已。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找其他朋友和自己一起来探讨,或者自己用纸笔写下“我可能犯过的错”和“对方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清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单向的内归因,转向关系中的双向互动过程,从而停止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更全面地看待关系中的问题。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接纳关系的终结


当一段关系被突然切断时,我们会对此感到难受和痛苦,这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被这条鳄鱼“咬住”。


心理学中的关系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大多数人际关系都不是永久稳定的,而是在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后总会迎来衰退和终结。[4]


我们可以尝试画一个“社会支持圈”,将人生中重要的关系按亲密度和互动深度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图源 | 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自制


· 核心支持圈:最亲密的人,包括伴侣、父母或密友等,完全信任和依赖,愿意提供深度互助。


· 中间支持圈:普通朋友,可以一起聊天吃饭,提供社交性支持,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供帮助,但不会涉及深度的情感交流。


· 外围支持圈:点头之交,关系比较疏远或者已经失去联系的朋友,对自己生活的参与度很低,也不太会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所以,对于那些主动与我们切断联系的人,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 Ta 进行分类,如果 Ta 并不属于我们的核心社交圈,那 Ta 的离开也不会造成自己人生中心的崩塌,从而摆脱被“咬住”的两难境况。

 

3

处理未闭合的关系


在心理学中,突然间断绝的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指的是个体在过去经历中未能妥善处理或解决的情感、冲突、欲望或需求等心理事件。这些未完成的事件通常会以某种形式残留在个体的心理系统中,并可能对个体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5]


我们可以把未完成事件想象成心里有一扇没关上的门,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让人感到烦闷不已,而解决的关键也很简单,就是从认知上去亲手关上这扇门。


一种有效的做法就是为这段已终结的关系举办一个象征性的告别仪式,用实际的行动宣告这段关系的结束,从而在认知上形成闭合感。例如:


· 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 删除社交账号中与对方相关的内容;


· 删除或剪掉双方的合照,或者扔掉 Ta 送的礼物等。

 

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来都不会一成不变的,有人会离开,也会有人走近。一段戛然而止的关系固然令人感到难受和惋惜,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一次的冷落,而怀疑和否定自己的全部价值。


或许我们也可以换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失去一段迎来衰退和终结的关系,其实也意味着我们能够将时间和精力从中抽离出来,放到自我的成长或者新的人际圈里,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结识更多可爱的人,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呀。



参考文献

[1] Johnson, A. J., Wittenberg, E., Haigh, M., Wigley, S., Becker, J., Brown, K., & Craig, E. (2004). The process of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ion: Turning points in friendships that have terminated.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2(1), 54-67.

[2] Argyle, M., Henderson, M., & Furnham, A. (1985). The rul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4(2), 125-139.

[3] Bretaña, I., Alonso-Arbiol, I., Recio, P., & Molero, F. (2022). Avoidant attachment, withdrawal-aggression conflict patter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 mediational dyadic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94942.

[4] Knapp, M. L., Vangelisti, A. L., & Caughlin, J. P. (2014).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Pearson.

[5] Greenberg, L. S., & Malcolm, W. (2002). Resolving unfinished business: Relating process to outcom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0(2), 406.


策划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一躺到床上就胡思乱想睡不着,3 个方法,脑子一下就“空”了!

2.洗手池里怎么长出来“头发”了?
3.这种依赖进口的“液体黄金”,现在中国也能造了!

4.被蚊子咬后起红点vs鼓大包,还能说明你的体质有区别?!

5.伤害人类超过 1500 年,曾杀死欧洲一半人口,它靠改变一个基因操纵了人类命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推荐”

一起涨知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