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从发现、命名、研究、保护和全球化推广应用,见证了中国植物学的发展研究历程,也代表着植物园在植物保护和应用上的重要作用,蕴藏着植物科学的文化基因。从水杉到水杉自然课堂,上海植物园希望传承研究保护、传播教育的精神内涵,基于专类园的植物科学继续播撒植物文化的种子,促进公众在自然中学习、滋养与成长。通过在地交互参与式的自然教育活动,以发挥植物园的教育功能,与公众共同守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初夏的阳光已带上几分热度,虽还未至炎热,在早醒知了稀疏的蝉鸣声里,踏入上海植物园北区西北角的岩生植物园,仿佛闯入了一个被精心雕琢又充满野趣的微型山境。岩石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生命的舞台,汇聚了一群令人惊叹的“岩石征服者”,它们用独特的生存智慧,无声地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韧性。

佛甲草

扶芳藤

你知道石头缝里也能开出花吗?在贫瘠的岩石缝隙中,往往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这些看似娇小的植物实则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能在干旱的环境中绽放。本次水杉自然课堂将以岩生植物为主要观察对象,它们各显神通:如掌握“锁水秘技”的多肉植物,通过肥厚的叶片或茎干储存水分;具备“防晒护甲”的植物,叶片覆盖绒毛、蜡质层或缩小面积以减少蒸发;拥有“抓地神功”的植物,根系如钢爪深扎岩缝或网络般蔓延;以及采用“低姿态生存”策略的矮小植物紧贴地面,抵御强风并形成湿润微气候。

上海植物园岩生植物园

上海植物园岩生植物园始建于2022年,于2024年4月18日正式开放,位于上海植物园北区西北方向。园区占地1776㎡,分为岩生植物核心区、拟高山植物区、高山石滩灌丛区三大主题展区,呈现丰富的岩生景观。共收集了800余种(含品种)的特殊植物,包括经典岩生植物、本地适生新优品种、矮小灌木、低矮多年生草本及耐寒小型多肉等。

姬岩垂草

庭菖蒲

苔藓

亚菊

自然探索活动结束,我们将精选一种兼具生态智慧与视觉美感的岩生植物,特别邀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亲临现场,带领大家将观察所得,亲手为这种“岩石精灵”创作一幅专属刺绣作品,用针线凝固自然生命力,体悟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刺绣

活动时间:

6月21日(周六),8:50-12:00

招募人数:

15人(18岁及以上)

活动费用:

免费

活动流程:

微信截图_20250619154605.png
活动指引:

活动于上海植物园北区岩生植物园入口处集合开始↓↓↓

活动备注:本次活动会有公益摄影和摄像作为素材资料。

报名方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关注上海植物园官方服务号进行报名,首次报名需完善个人信息。请根据提示填写姓名、年龄、手机等信息,系统将自动根据报名成功顺序录取,满额为止。请于报名前确认是否有时间参加活动,一旦报名成功请准时参加。无故缺席将扣除诚信积分20分(诚信积分初始值为100分,低于60分将不得参与主办方举办的活动)。如临时无法参加,请在服务号菜单“活动报名”中提前24小时以上取消报名。

导师简介

付艳茹

上海植物园园艺科工程师,近年来主要从事藤本植物的引种、栽培、选育研究和活植物管理工作。

周雪萍

上海市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一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获国家级及省市级工艺美术奖项多项,现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执委。

许源

上海植物园科普中心工程师,主要负责科普展览及科普活动方面的研究及实践。

图:邓玲丽

审核:陈婷媛编辑:谢臻阳
入园须知

上海植物园1号门(龙吴路111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7:00-17:00,5月~10月7:00-18:00;3号门(百色路940号)、4号门(罗城路15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6:00-17:00,5月~10月6:00-18:00。残疾车辆统一从1号门进出

团队请至少提前3天联系,于工作日8:30-16:30拨打021-54363369*1017。详见官方网站。

游园须知

为确保市民游客能拥有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请大家错峰出行,若达到承载量上限园方将采取相应大客流预案。因室内专类园瞬时承载量有限,游客量高峰时段,谢绝开展聚集类非游园活动。

来园交通

公共交通

【一号门(龙吴路1111号)】

龙吴路百色路站:56、714、720、770、824、956、958、178、上奉专线

【三号门(百色路940号)】

百色路龙川北路站:824、720、973

龙川北路百色路站:810、820、192、824、718、973、957、南南线
【四号门(罗城路151号)】

轨道交通3号线石龙路站,出站后过天桥,沿东泉路步行至罗城路。

自驾车

因上海植物园2号门停车场已经拆除,周边停车资源紧张,请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微信公众号
微信服务号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