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上海健康播报”第五期发布会、全国首个非遗里的“健康秘籍”发布会在上海文化地标上海书城举行,该活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健康频道承办。

活动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首席专家詹红生,国家级非遗项目丁氏推拿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孙武权,国家级非遗项目顾氏外科疗法、顾氏外科流派第五代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学科带头人王琛,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严蔚冰担任主讲专家。

上海作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孕育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目前,上海已有石氏伤科疗法等11个项目纳入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夏氏外科疗法等47个项目纳入上海市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从石氏伤科的正骨妙手,到顾氏外科的膏丹济世;从丁氏推拿的经络调理,到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功法……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技艺,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良方,更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健康生活哲学。

当千年非遗瑰宝遇见现代健康生活,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各位非遗传承人围绕发布会现场记者提出的如何正确看待“中医正骨”、如何用推拿解决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疼痛、现代人如何做好肛肠疾病的预防、易筋经如何参与体重管理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作了针对性答复,结合现场动作示范,共同“解锁”了藏在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里的“健康密码”,将传统医药的健康理念有效融入更多居民的日常生活。

现场问答摘录

了解中医正骨

改善颈肩不适

提问

时下不少人关注“中医正骨”,网上一些视频也展示了神奇功效,但如果正骨不当,可能治病不成反伤身,石氏伤科能否给大家一些建议?

詹红生: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伤筋动骨这一类病,中医伤科医生比较早以前都是用手法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对于这种诊疗方法的描述就产生两个词,一个叫“正骨”,另一个叫“整骨”。正骨,多用于严重损伤引起的骨折、脱位的治疗;而整骨,主要是针对慢性筋骨劳损引起的骨错缝、筋出槽进行调治。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疗手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也存在很大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一些视频中展示的手法,以正骨之名,再加上“咔咔”作响的特殊音效配音,只是为吸引观众眼球,并严重误导大众,这是不可取的!真正专业的治疗手法往往是轻巧灵活、柔中带刚,缓和而有深透力,润物细无声,决不能用蛮力,更不会追求响声。

第三,做整骨手法治疗时,骨头位置会有细微移动,这就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对于要用整骨手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前需要做核磁共振或CT检查,排除禁忌证,比如椎管里长了肿瘤、脊椎骨有破坏等等;同时,还要针对骨错缝的具体位置和移位方向进行精确诊断,这样才能实现手法的精准治疗。

缓解关节疼痛

应对脊柱侧弯

提问

对于当下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疼痛问题,丁氏推拿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孙武权:

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疼痛,多因关节退行性改变,即老化、退化,以及急慢性损伤、骨质疏松、痛风等引起,少数需手术,多数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如药物、针灸、推拿等。其中,推拿也属于非药物疗法,被认为是一种绿色低碳疗法。

作为国内流传广泛的推拿流派,丁氏推拿发源于江浙沪地区,对关节疼痛有独特疗效。丁氏推拿以一指禅推法和㨰法为代表手法,具有刚柔相济、点面结合、内静外动的特色,可用于骨伤科、内妇科和小儿科等疾病。

治疗关节疼痛时,丁氏推拿遵循以筋为先的原则。多数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变化从肌肉等软组织开始,丁氏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筋,可松解肌肉痉挛,调整关节位置和肢体力线,恢复肌肉骨骼系统力学平衡。丁氏推拿无需暴力扳动关节,即可使其归位,同时通过点面结合操作经络,疏通气血,改善局部内环境,促进组织修复。

请大家记住几句话:

关节疼痛莫惊慌,丁氏推拿来救场,

绿色低碳疗效好,以筋为先巧推拿,

点面结合消痛楚,功法辅助强筋骨,

轻松舒适享安康!

预防肛肠疾病

助力治疗康复

提问

现代人常被便秘、痔疮等肛肠问题困扰,顾氏外科在预防肛肠病方面有没有妙招?

王琛:

现代人久坐少动、饮食精细、工作压力大,便秘和痔疮已成“职业病”。中医讲究“防病于未然”,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顾氏外科,今天准备四个简单实用的防病小妙招,帮助大家远离肛肠问题困扰。

第一招:会吃很重要。要想肠道好,粗粮蔬菜不能少,八杯温水要喝饱,辛辣油腻要戒掉,时令果蔬是最好。配合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更有助肠道健康。

第二招:运动要坚持。预防痔疮和便秘,运动必不可少。顾氏外科肛肠科独家研发的“平衡导引操”非常适合“办公族”练习,七个简单动作在工位就能轻松完成。每天再花几分钟做腹部按摩、穴位按压和提肛运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帮助肠道蠕动。

第三招:习惯要养好。养成良好生活作息,尤其是排便和睡眠习惯。固定排便时间,培养规律的“肠道生物钟”,如厕记住“三不”:不超过5分钟、不玩手机、不憋气用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

第四招:心情要放松。都说肠道的神经系统是人的“第二大脑”,压力大、心情差,肠道也会跟着“闹脾气”。可在工作间隙深呼吸,下班后散散步,睡前温水泡泡脚,周末出去放松。心情愉悦了,肠道自然就顺畅了。

导引功法

做好体重管理

有效去除“班味”

提问

体重管理是当下热点,易筋经作为非遗导引功法,能否为健康减重助“一臂之力”?

严蔚冰:

健康减重,核心在于“减赘”,而非盲目追求体重数字。过度减重易消耗气血,反而可能损伤健康根基。人的体型由先天遗传、骨骼、脾胃代谢能力及社会环境共同塑造,本就千差万别,我们不用刻意追求所谓完美身材,可以尝试从导引和服饰两方面,针对腹部和腰部进行定点“清赘”。

一是调脾胃之本而消“腹赘”。腹部赘积常与脾胃失和、肠道代谢差相关,练习国家级非遗“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中疏导脾经和大肠经的导引势,可增强脾胃运化与肠道功能,帮助消除腹部赘积。

二是束带脉之要而收“腰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束腰带的习惯,不仅是外表美观的需要,还蕴藏着健康养生的智慧。白天扎腰带可约束横贯腰间的“带脉”,在工作时起到护腰的作用,在运动时能激活核心,在吃饭时还能控制食量,再配合日常活动,就能起到有效燃烧腰腹脂肪的效果。

最后再次强调,体重数字不等于健康标准。真正的健康之美,在于体内气血充盈、代谢顺畅,外在经筋舒展、关节滑利。因此,健康标准不在秤上,而在身体发出的活力信号中,让我们勤习导引,抛去负赘,健康前行。

来源:宣传部

资料:沪小康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