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东晋)王嘉《拾遗记》
传说在很久以前,炎帝部落的人民食不果腹,炎帝遇到一只口中衔着一穗种子的红色鸟儿。鸟儿把种子吐出来,炎帝将其埋在土里,悉心栽种后获得丰收,从此炎帝部落有了赖以果腹的粮食。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称炎帝为神农氏。“丹雀衔禾”的故事虽为传说,但水稻的驯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与发明,其间耗费了上万年的时间与无数代先民的努力。

河姆渡遗址发发现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栽培稻
(图片来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在旧石器时代,野生稻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人们利用它的茎叶作为燃料或草垫;距今12000年前,野生稻已具有人工干预痕迹,还出现了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过渡类型,兼具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特点;距今10000多年前,人类已经发明了一系列工具用于收集、加工和保存稻谷,并将野生稻种子作为食物;距今8000年时,华夏大地已经遍布古稻田,先民真正地开始种植栽培稻。此后,稻米在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直至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在距今5300-4200年的余杭良渚先民的食物中,稻米已经占到八成左右。
考古发现的栽培稻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水稻吗?
最近几年的研究有可能颠覆我们对于水稻的传统认知。研究人员发现,陆稻可能才是栽培稻的最初形态!
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极其广泛,除了河口湖泊以外,还广泛分布于沼泽、湿地、山谷等环境,其生长需要适应季节性的干旱。在农业社会早期,因缺乏灌溉和蓄水条件,早期栽培稻的生长环境其实非常接近野生稻的生长环境。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表明,相较水稻,野生稻的许多生理特性与陆稻更为类似,极有可能“陆稻先于水稻从野生稻中被驯化出来,然后水稻才从陆稻中分化出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社会变迁,水稻的生产面临着各项资源制约,人们亟需探索在没有水层的旱地栽种水稻的方式。继承并发扬了野生稻节水抗旱特性的陆稻终于重回大家视野......
20世纪末,罗利军的团队开始注重水稻的节水抗旱研究。通过近10年的研究与探索,于2009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节水抗旱稻的理念与培育策略。20余年来,团队围绕节水抗旱稻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6月22日(周日)下午1点30分,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将举办“稻路蓝缕”——《节水抗旱稻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向公众科普节水抗旱稻的产生与发展,普及节水抗旱稻的科学知识。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将作客上海图书馆东馆,围绕节水抗旱稻的研究发表主旨报告。同时,故事讲述人将用生动的事例分享节水抗旱稻的绿色生产。

活动流程
01.
科技成果展示
节水抗旱稻模型和精米机展示

精米机操作展示

节水抗旱稻和旱稻水稻
对比模型
节水抗旱稻专题图书展

《稻人看世界》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索书号: J421.8/6223


《科学画报》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1719-A


《稻种资源学》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 S511.02/6223





“稻界奇兵” 漫画丛书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节水抗旱稻衍生产品展

米露风味饮料

节水抗旱稻大米

节水抗旱稻米浆
节水抗旱稻叠色章体验

活动现场查看更多
02.
内场活动
|短片放映
首部节水抗旱稻微电影《大稻自然》、节水抗旱稻介绍片放映。

|罗利军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罗利军,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圆桌对话
罗利军研究员将与故事讲述人现场分享与节水抗旱稻的故事。

滕敦太,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特邀评论家;华夏精短文学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连云港市作协微型小说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签约作家,签约评论家,论坛版主,海外专栏作家、文学顾问。多次担任全国文学赛事评委,应邀在海外高校华文文学社视频讲课。作品获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两年内五次入选《小说选刊》、入选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全国高考26省联考试卷、“组卷网”中、高考语文试卷和部颁教材等,译成六国语言推介;评论作品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今古传奇》《楚风》等发表,在海外华文报连载,连续入选《江苏省文艺研究与评论精粹》。

张凤维,安徽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书中《我的微信名叫节水抗旱稻》主人公。2010年开始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2024年注册抖音直播间“节水抗旱稻”,专门宣传节水抗旱稻,开辟了新媒体宣传的新战场。

胡烈镇,浙江磐安天谷种业,在《大稻自然》科普微电影中饰演“老胡”
浙江山多田少,老胡的老家磐安,就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老胡自2015年加入节水抗旱稻的试种和推广工作。他十年如一日在浙江推广节水抗旱稻,使水稻上山不是一句空话,真正实现在山区山垄地上与山神争粮食抢稻谷,让山区农民过上粮满仓的幸褔生活。目前,他尝试在东部沿海区域的盐碱地上试种节水抗旱稻,扩大种植面积。老胡通过节水抗旱稻的推广使浙江农户过上幸福生活!
主持人

子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主持人。主持节目《十万个为什么》《青未来FM》。
|提问、签售环节
活动将发布新书《节水抗旱稻的故事》,观众可现场向嘉宾提问、交流,活动结束后设有统一的图书签售环节。
现场购书可获赠节水抗旱稻书签

阅读推荐:《节水抗旱稻的故事》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
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ISBN
978-7-5478-7094-5/S·292

以中国科学家培育节水抗旱稻的突破性成果为核心,通过真实案例与创新科普形式,展现科技赋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活动时间
6月22日(周日)
13:30-14:00:科技成果展示
14:00-16:00:内场活动
活动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合欢路300号)
7楼阅读推广区
活动预约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报名活动
预约直播
点击链接,预约视频直播
图文编辑:曹联瑢 黄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