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关注我们

文│赵铭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因与徐的中国首例现代离婚案而为世人所知,长久以来隐于徐志摩的盛名之下。而鲜为人知的是,她并非人们印象中的旧式女性。张幼仪曾涉足商界、银行界、乃至政界,于1928年至1949年间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是中国近代主持银行的女性先锋。

01

少时岁月

1900年,正值新旧变革的世纪之交,张幼仪出生在上海宝山 (其时隶属于江苏)的一个显赫富庶之家。祖父为官,父亲行医,家境殷实,重视教育。她的二哥和四哥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二哥张嘉森(张君劢)是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被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张公权)则是极富影响力的银行家、实业家,历任多家银行总裁及政府高官。张幼仪一生思想上、生活上都受两位兄长帮扶,影响甚巨。
3岁时,母亲试图为张幼仪裹脚,被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二哥张嘉森制止。她于是成为了张家第一个没有缠足的女孩子。二哥给年幼的她讲义和团运动,讲中国的政治局势,讲中国面临的社会思想变革,教她无论外在如何行为,都要尊重自己的内在感受。

张幼仪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然而张家固然重视教育,也只是看重儿子的教育。学贯中西、留学东洋都是儿子的事情,张父并不愿意为要嫁人的女儿的教育花费什么资财,要求也不严格。她只受过简单的儒学启蒙,被教导最多的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12岁时她从《申报》上看到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使用新式教材,收费相当低廉,终于说服父母同意自己前去求学。那时,她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3岁那年,四哥张嘉璈为妹妹挑选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丈夫一一当时就读于杭州第一中学的徐志摩。相命、订婚、 置办嫁妆,两个年轻人并无置喙的余地,婚事被迅速提上日程。1915年,张幼仪离开学校嫁至硖石徐家。时年15岁,师范学校还有一年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然而除了她自己没人关心这个。

02

坎坷青春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从1915年持续到1922年,7年间二人极少沟通,互不了解。徐志摩认定张幼仪是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乡下土包子”,不屑与之交流,对她不理不睬不看不语;张幼仪则谨遵着母亲的教导,对公婆晨昏定省、进退有度,甚得二老喜爱,对年轻而倨傲的丈夫则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沉默以对。
1918年,长子阿欢出世,不久徐志摩就出国读书,1920年张幼仪得到准许去往欧洲与之会合。然而遭到厌弃的境况并未改变,她没能如出国前期望的在西方求学,成为她理想中的一个足以与丈夫谈笑风生的饱学之士,而是每日囿于家务琐事之中,还在欧洲怀上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徐志摩命她堕胎,并在怀孕迹象愈发明显之时离开了她。张幼仪在二哥和七弟的帮助下,将孩子生了下来。次子彼得满月之际,徐志摩终于来了音讯,却是请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好能顺利追求林徽因。这因是中国第一桩依据《民法》的西式离婚案而载入史册,虽然做法几近残酷。签好离婚协议,徐志摩去医院看了彼得,注视儿子的目光似乎爱意盎然,但只字未提她们母子在欧洲要如何过活。
张幼仪22岁,就这样像一把“秋天的扇子”一般被抛弃了。

03

临危受命

离婚后,张幼仪携幼子居住在德国柏林,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德语,就读于裴斯塔洛齐师范学院。她严肃正统的性格与严谨的德国作风相当契合,在读书和工作中逐渐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支点。回顾过往,她对过去精神上裹足不前、逆来顺受的自己甚至感到迷惑不解。
张幼仪自己将其一生分为两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离婚的动荡倒是一件幸事,令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张幼仪在德国待了3年,直到1925年幼子彼得病逝后方才回国。这时的她,已经是一个比过去坚强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独立自主的人了。1924年上海繁华的南京东路上出现了一家女子银行。时值百业维新之际,为唤起女界而发起创办,初名坤范银行,不久由陈光甫提议更名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该行由男女董事共同投资兴办,聘用女性职员居多,主营女子业务,颇受女性欢迎。后因经营不善,银行资金几乎断链,濒临倒闭。于是,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工作人员找上了张幼仪。
当时,张幼仪刚在东吴大学教授了一学期的德语,面对银行的邀请,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她此前从未有过银行业的工作经历,女子银行的招揽亦主要是看中她四哥张嘉璈的影响力,然而她确乎是借此机遇进入了银行界,发挥了经营才能,与银行的贷款债务人商讨还款途径以追回债款,帮助银行保住存款,将银行的发展带回了正轨。她将办公桌放在大堂的最后面,对银行前面的情形一览无余,以便对全行业务和职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她每天早上9点整准时到银行办公室,这是在德国习来的分秒不差的作风;下午5点结束工作后,再在办公室跟随一位老师补习中文,以弥补过早结束学校教育的缺憾。
在张幼仪身体力行的严格管理和四哥的全力支持下,加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兴业银行的李馥荪的帮助,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很快反亏为盈,发展稳定。

04

诚渡难关

银行里的女职员

1937年夏天,日本侵华之时,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又遇到了一次难关。日军侵入上海,城内人心惶惶,人们四散奔逃。许多顾客跑来银行要求取现,女子银行现金储备不足,张幼仪不得不向规模更大的银行以女子银行所在建筑的所有权为抵押品预支现金。
恰逢此时有人来要求提款,将提空她想尽办法才为银行保下来的四千元现金储备。如果提空的话,银行将立时倒闭、关门大吉。张幼仪当机立断,向这位顾客提议由她担保,如果银行倒闭,会把这四千元留出来,双方订立契约,在六个月内张幼仪连本带利将这笔钱给他。虽然是女子银行,但这位顾客是位男士,他说:“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信”。张幼仪用这个方式靠诚意和自身长久以来的信誉解救了银行。此后的六个月里,张幼仪一直亲自带着那张保证书,以确保哪怕在她遭遇不测的情况下,也有人能发现她对这位顾客的责任。

04

成果斐然

上海女子银行二十五周年营业部侧影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广受女性的欢迎。顾客们常拿到支票就到银行兑换现钱,留足零花钱再将余额存入银行,以防止早早把钱花光。夫人太太们则将情人赠送的珠宝首饰放在女子银行,这些东西不能让他人知晓所以无法放在先生的银行户头里。为了吸收存款,女子银行发行储金礼券,以供交际往来之用,适应了上海市民红白喜事送礼之俗,颇受欢迎。
初创办时,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总资本为20万元,1934年增至50万元,1936年增至100万元,1946年到600 万元。银行发展稳健,张幼仪也在上海金融界有了声名。
除银行事务外,张幼仪还担任着当时闻名上海的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经营有道,生意兴隆;1934年起她受二哥之邀担任国家社会党的财政部长,将党派财务开支管理得井井有条;抗战期间,她囤积军用染料,再以高于原价百倍的价格卖出,大发了一笔横财;她还投资黄金、棉花和股票等,目光精准,获利极丰。
徐志摩的侄儿徐炎这样评价张幼仪:“性格刚强,严于管束,大时尤甚,富于手段;很有主见,也很有主张,且相当主动”。事实上,在个人事业上她确实达到了民国女子鲜少企及的高度。或许不及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等人光彩夺目,张幼仪以沉默踏实而恪尽责任的姿态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进入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