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食品

料表的秘密

食品配料表是什么?

食品配料表的“秘密”有哪些?

如何挑选健康食品?

今天疾控敏敏来教你配料表小知识!

食品配料表‌是食品标签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详细列出了食品中所有的原料成分及其含量。配料表按照成分含量的多少进行排序,通常排在前面的成分是食品的主要成分‌。

营养成分表主要展示几种核心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2027年3月16日即将实施的新标准将增加饱和脂肪和糖两种营养素,更利于减脂和控糖)。但很多朋友不明白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NRV%代表何意。我们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每吃100克或100毫升食物,就能完成多少营养素的每日摄入任务”

举个例子:某牛奶中钙的NRV%是15%,也就是说喝100毫升牛奶,可以完成每天15%的钙摄入量,而一袋牛奶是250毫升,一袋下肚,就轻松完成了37.5%的每日钙摄入任务。

一、警惕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全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约15000种,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它们在色、香、味、质、形方面的神奇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饮食体验。但不少食品中往往含有十几、二十种添加剂,这种“混搭”,如果长期摄入可能会给身体造成损害。

着色剂:着色剂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种,可以为食品带来美丽的色彩。相对来说,天然食用色素更为安全。而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有致癌风险,还可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干扰人体代谢功能。

常见的人工着色剂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等。

防腐剂:防腐剂中的硝酸钠苯甲酸及其盐类等如果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人体过敏反应、代谢紊乱、肝肾功能损害等问题。

常见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亚硫酸及其盐类、亚硝酸盐类等。

护色剂:护色剂用于增强或保持食品颜色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亚硝酸钠就是肉类及肉制品加工领域常见的护色剂,让火腿、香肠的颜色十分鲜艳。但亚硝酸钠与蛋白质结合可能生成致癌物——亚硝胺,每日摄入量需严格控制在0.07mg/kg体重以内,举个例子,如果体重为60公斤的成人,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为4.2毫克。

甜味剂:甜味剂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用于增强食品的甜味。与普通糖相比,甜味剂更容易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

常见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一种有健康风险的脂肪,经常摄入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风险。

常见的反式脂肪酸有: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精炼棕榈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起酥油、人造酥油、植物酥油、植物黄油、奶精、植脂末、精炼植脂末、代可可脂、固体植物油等。

二、破解标签误区

警惕话术陷阱!

“无蔗糖”‌ :无蔗糖 ≠ 健康/无糖可能添加麦芽糖浆等替代品,其升糖指数(GI)甚至高于蔗糖。

“非油炸”‌:非油炸 ≠ 无油实际可能采用喷油工艺,脂肪含量未必低。

“零添加”‌:2027年3月16日起新国标禁止此类标注,需核对实际配料。

营养声称验证!

“高钙”‌:需满足每100g含钙≥30% NRV,否则涉嫌虚假宣传。

“低脂”‌:脂肪含量需≤3g/100g(固体)或≤1.5g/100ml(液体)。

疾控敏敏提醒:

特殊人群过敏注意事项!

儿童‌避免食用含人工色素(柠檬黄)、甜味剂(糖精钠)的零食。

过敏者‌:关注花生、麸质、乳制品等过敏原标注。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需注意食品标签中的钠含量(NRV%>30%慎选)。

下次逛超市时

不妨照今天的内容

看看食品配料表吧

科学饮食

从细节开始

撰稿:姚端文

编辑:姚端文    黄   祎

审稿:李   琰    周毅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