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少年宫官方微信,让艺术和人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亮丽的底色!

2025年6月3日,由杨浦区少年宫主办的杨浦区学生戏剧联盟在控江中学开放研讨室开展集体教研,围绕“大中小戏剧教育一体化”这一主题,深度研讨针对不同学段开展戏剧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及戏剧教育实践经验的分享。

本次教研活动受到杨浦区少年宫和控江中学领导的高度重视,杨浦区少年宫书记、主任陈始佳、杨浦区少年宫副主任吴蕴、控江中学党总支书记张朝晖、控江中学校长吴巍均出席活动。

同时活动还特别邀请到上海市校园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主任张生泉、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炳翔、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教育专业负责人陈劲松、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嘉婉、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书记陈莹等戏剧教育领域的权威人士为本次活动加持、赋能,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学术水准。参加活动的还有杨浦区学生戏剧联盟各成员校的教师代表。

01

活动内容

集体教研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成员校交流、专家点评、论坛剧观演。

成员校交流 

首先由市光新村第一小学、昆明学校、控江中学三所学校的戏剧老师介绍各自的戏剧教育活动的尝试与成果。

陈志豪老师所在的市光新村第一小学以简单的戏剧表演体验为主,借助历史典故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向学生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发挥了戏剧教育的育人的作用

初中代表昆明学校的伍韵老师则从学校戏剧教育长达十九年的积淀中吸收养分,开创出了融合数理化、政史地学科知识的跨学科式戏剧教育路径,并注重结合红色经典,以戏剧表演为抓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

高中代表控江中学的黄慧老师分享了她选择应用戏剧作为戏剧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考,既符合高中生思辨性较强的认知特点,也能以戏剧舞台为切口排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压力,本次活动最后进行演出的论坛剧《渡口》正是结合历史学科,深化学科育人理念的实践成果。

专家点评 

在三位老师的分享之后,戏剧教育的三位专家——陈劲松教授、赵炳祥教授、张生泉教授依次进行点评。

左:陈劲松教授 右:赵炳祥教授

陈劲松教授肯定了老师们在戏剧教育上的成功尝试,并赠予陈志豪老师“诚信杨浦、传承杨浦”、伍韵老师“多元杨浦、红色杨浦”、黄慧老师“寻根杨浦、思辨杨浦”的高度评价,鼓励老师们立足杨浦,发挥各自特色为杨浦区戏剧教育事业继续添砖加瓦。

赵炳祥教授认为杨浦区未来的戏剧发展前景一片向好,有如昆明学校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积淀而成的丰厚经验及累累硕果,也有如控江中学一般的大胆尝试,通过专业的戏剧教育工作者引领,以戏剧教育为载体再为其他学科赋能,犹如星星之火,或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核心素养落实,将戏剧教育的路越走越宽。

张生泉教授发言

张生泉教授最后总结到现在戏剧教育已被纳入课程体系,因此构建杨浦区学生戏剧联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的大中小戏剧教育一体化的教研活动更是契合时代主题和教育主题,以杨浦区少年宫为平台将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进行资源整合,打通戏剧教育的育人路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养而不断尝试,让杨浦区的戏剧教育越来越好。

论坛剧观演

最后所有领导、专家及各校代表一起观看了由控江中学天玑戏剧社带来的论坛剧《渡口》

故事以高中生小林是否要出国留学而爆发了一次家庭冲突为开端,邀请观众通过替换剧中人物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想法改变角色的行动并改变剧情走向,是一种既考验演员也考验观众的戏剧形式。

在杨浦秦皇岛路码头,小林和外公回溯1919年由此启航留法寻求救国真理的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在绝境中以《少年中国说》捍卫尊严的故事。

先辈们“为信念弃机遇”的觉醒,令小林顿悟:未来的意义从不在于去向何方,而在于为何而往。该剧以留学为镜,照见三代人之抉择。

从剧本创意到人物打磨,最后到舞台的呈现,所有环节都由戏剧社同学全情参与构建。最终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

02

总  结

在本次活动中,小学、初中、高中的戏剧教师代表通过结合不同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了各校各具特色的戏剧活动,而控江中学的论坛剧更是一次勇敢尝试,其亮点在于既能发挥国家推进的大思政教育功能,也能针对学生需要进行包括身体、心理以及各种热点问题的探讨

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再寓教于演,使“乐”具备更丰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研讨活动中,来自高校专家教授的点评及分析又为大家勾勒出戏剧教育未来的美好蓝图。戏剧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家校共育、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等课题的重要抓手。相信杨浦区的戏剧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健。

图片

——END——

图片
来       源:上海市控江中学官微

图片

点击阅读往期精彩回顾↓↓↓

喜报|热烈祝贺杨浦学子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中成绩斐然

活动掠影丨非遗“智”造 AI点睛!——杨浦少年教博会上秀出Young创意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