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仁学的产生以孔孟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其次,将医生良好的德行称为“仁心”,并且将德行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尊重生命是医学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井冈山革命中红军在当时药品器械十分缺乏困难下,红军应用中医药救治伤员等红色基因,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建院六十多年来,名医辈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急诊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方邦江教授在2023年首次开设全新公共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医患关心》,课程以急诊医疗环节医患沟通、人文关怀为抓手,注重 “医德融合”,重视挖掘以党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的中医急诊特色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将井冈山革命中红军在当时药品器械十分缺乏困难下,红军应用中医药救治伤员等内容融入思政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认识,创新了急救教学思政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景教育,学以致用,更加坚定对中医药的热爱。
同时,中医急诊教研室教研室在留学生《中医急诊学》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德和白求恩精神,有效培养了留学生知华爱华的国际情愫,创新了急救教学思政内容,坚定对中医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患关心》课程开设两年来,深得师生好评,学科医患关系和谐,《中医急诊学》获得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上海市思政示范课程。该课程先后获得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方邦江教授主编的《中医急诊学》教材也被立项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核心示范教材和国家教育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科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人文爱心科室”等精神文明奖励。方邦江教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上海市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