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尺量一量
让肥胖在你面前“无所遁形”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按照我国标准,中国成年人(≥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重点防控肥胖引发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2024年启动“体重管理年”。
超重和肥胖有哪些危害
如何确定是否肥胖
龙华医院内分泌科
刘奕清以及杨华主任医师
共同向大家介绍

超重和肥胖常见的并发症有:血糖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症、心血管疾病、肿瘤、焦虑、骨关节炎、腰椎疾病、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衰退)等。
肥胖症危害多多,我们也总是在焦虑自己是否算肥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呢?
体质指数(BMI)
目前最常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为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超重定义为24≤BMI≤27.9 kg/m2,肥胖定义为BMI≥28 kg/m2。然而,应用BMI作为肥胖症评估指标,存在局限性。相同的BMI的情况下,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脂肪含量更多,肌肉含量更少 ;在相同BMI水平下,经常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和专业运动员的体脂比通常低于一般人群,就比如“健美先生”阿诺德施瓦辛格,他的身高187cm,体重107公斤,BMI指数为30.6kg/m2,他一身肌肉,脂肪很少,显然不能认为他是肥胖的;BMI、脂肪含量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因性别而异,例如,在BMI相同的情况下,女性体内的脂肪往往比男性多;脂肪的分布因人而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故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然而,当脂肪堆积在内脏器官周围时是最危险的,内脏脂肪过多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性更强,且与过早死亡具有相关性。因此BMI只是一个筛查指标,不能精确诊断肥胖症,那我们可以怎么去判断自己是否是中心性肥胖呢?
腰围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髋骨的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男性腰围≥90cm和女性腰围≥85cm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苹果型身材的人。然而,腰围对身材较高的人不公平,因为他们的腰围较大,但不一定有更高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并且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腰围/臀围比
腰围/臀围比是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的测量同上,臀围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得到。当男性腰围/臀围比≥0.90和女性腰围/臀围比≥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细腰丰臀可能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身材。但是,腰围/臀围比也同样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而且不适用于儿童。
腰高比
腰高比是目前最受重视的一种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指腰围与身高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腰高比=腰围(cm)÷身高(cm)。于40岁以下的人,腰高比不要超过0.5;对40-50岁者,则不超过0.5-0.6;对50岁以上者,最低的临界点始于0.6。根据诸多科学研究证明,腰高比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与肥胖症相关疾病具有很强关联,腰高比相比腰围更能作为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标志物。此外,腰高比的优势在于,无论性别、肌肉量和种族/民族,均可使用相同的临界值,并且可以消除身高对腰围的影响。

腰围——决定肥胖好坏的关键
以上介绍了肥胖症几种的相关指标,大家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以及自己的肥胖是否有代谢性相关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除了BMI,我们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大家可以在家里自行准备好皮尺,试着用以上方法初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如果你的诊断不合格,那么就要注意积极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生活习惯,以避免一些代谢性疾病带来的风险。当然,这也提示着我们,哪怕是一个胖子,在腰围合格的情况下,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会大大降低,持续保持身材即可。


杨华 主任医师,龙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航头院区)、周二下午(徐汇院区)
特需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上午(徐汇院区)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
直达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