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鳽,它有着修长的美腿,苗条的身材,很是入相。**它的外表,既对它的敌人,也对它的猎物,形成良好的保护色。它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水面,又有大片芦苇、挺水植物的水塘和沼泽中。南大港湿地的莲池,荷花竞相绽放,嫣红可人,荷叶翠绿染湖,加上金色的黄苇鳽的舞动,点缀了荷塘的韵律和节奏。
闻诗识鸟
鳽[jiān]在《说文解字》中是:“鳽,䴔䴖也。从鸟幵声。古贤切。”《尔雅·释鸟》郭璞注:“鳽,鵁鶄。似鳧,髙足,毛冠。”这两部典籍的描述清楚地说明了“鳽”字所指为鹭科鸟,说明这个字古今释义在这一点上没有太大出入,所指都是腿长长、脖子挺挺的涉禽,繁殖季节到来时,这种鸟会有长长的冠羽(所谓“毛冠”),非常漂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苇鳽”。 黄苇鳽(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为鹭科鸟类,一种中型涉禽。在中国除台湾、广东、海南岛等地为留鸟外,其他地区为夏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方式同和其他鹭科鸟相似——一动不动地耐心守候,发现猎物后突然攻击,用尖锐的长喙将鱼虾刺穿捕获,堪称“捕鱼能手”、“钓鱼郎”。当代人为黄苇鳽写的一首五绝,值得品味:“无心向碧空,飞落在池中。长喙衔荷去,芬芳满碧空。” 形态特征
黄苇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背、肩和三级飞羽淡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黄褐色;下体自颏和喉淡黄白色。喉至胸淡黄褐色,胸侧羽缘棕红色。下颈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块斑。羽缘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白色。两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黄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上体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下体颏、喉部中央具黄白色纵纹,颈至胸有淡褐色纵斑。
幼鸟上体缀有黑褐色纵纹,下体黄白色,具黑褐色或黄褐色纵纹。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 生活习性
黄苇鳽在中国除台湾、广东、海南岛为留鸟外,其他全部为夏候鸟。迁徙时间春季多在 4-5月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无声。飞行时发出略微刺耳的断续轻声kakak kakak。
繁育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巢多置于距水面不高的芦苇杆或蒲草茎上。通常系弯折少许芦苇杆作依托,用芦苇叶编织而成,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简陋。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