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太阳已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而月亮还恋恋不舍地在西边天际;太阳还没有西落,月亮却已悄悄爬上东边的高空。我国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日月同辉”。

“日月同辉”又叫“日月相望”,表现日月出没,昼夜周而复始的现象。这件日月同辉画像石,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图案采用凸面浮雕,背负着日轮的金乌代表太阳,月轮中刻有蟾蜍代表月亮,并有星斗点缀,仿佛在交替运行。

金乌也叫阳乌,是古代神话中为西王母取食的神鸟,而蟾蜍在神话中被认为是嫦娥的化身。这种刻画图像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太阳、月亮阴影的观察和艺术想象。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原地区自古就流传着有关天象的神话,同时,汉代人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活动,注意掌握季节和时间转换,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不断探索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并把神话和天文科学结合,用艺术的手法刻画在石头上。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主要用于墓室、石祠、石阙等墓葬建筑,和石棺、石函等墓内的建造和装饰。汉代画像石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河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中关于天文的图像数量众多,见证了中原古代天文科技的高度发展,为我们探索汉代天文科技面貌提供了宝贵线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