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铜时代到数字眼科的千年传承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疾目"的记载,而《黄帝内经》中“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揭示了中医对眼与全身关系的深刻认知。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针灸治疗眼病的记载绵延数千年。
现代影像学研究发现,当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时,大脑视觉皮层的血氧信号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通过体表刺激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的机制,为针灸治疗眼科疾病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经络传导与神经调控的双重密码
针灸治疗眼病的核心在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眼周分布着丰富的三叉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等分支,针刺通过机械刺激激活这些神经末梢,引发局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级联反应。对于动眼、外展神经等病变引发的麻痹性斜视,患者出现视物成双,针灸治疗往往收效甚佳。
《灵枢·大惑论》中所言“目系”,既为经络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系脑髓与眼目的重要通道,狭义上常指我们的视神经,而视神经是视觉功能传导的核心路径。众多致病原因常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发生,针灸可通过上调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表达、调控铁死亡,保护神经元,以延缓神经细胞凋亡。
现代医学语境下的针灸应用
2015年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杂志一篇研究显示,在人体小腿的光明穴进行温热刺激后,与对照点相比,患者眼部症状有所改善,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证实光明穴与眼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温热刺激光明穴可以缓解视疲劳的不适感【1】。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对干眼症的有效率可达86.7%【2】,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泪腺分泌、调节睑板腺功能、抑制眼表炎症反应、调节眼表蛋白表达等。
对于部分青光眼患者,中医眼科医生一方面利用针刺疗法促进眼压的下降。另一方面则利用针刺治疗青光眼继发的视神经萎缩,以改善眼部血液灌注,调节视网膜超微结构,减轻视网膜自由基损伤,提高患者视力稳定性。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总有效率可达86.1%【3】;部分视神经萎缩患者经针刺治疗后,有望提高视力、扩大视野及提升视觉敏感度。
四、技术革新与标准化探索
现代针灸技术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电针疗法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增强穴位效应的可控性;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针刺前后的眼周血流变化;经颅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提升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已将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等眼病纳入推荐目录,美国眼科学会(AAO)也在2024年更新的干眼诊疗指南中提及针灸作为补充疗法的价值。
未来展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
当前,针灸治疗眼病的基础研究已经从细胞水平向分子生物学拓展。针灸作为绿色疗法的代表,正在构建中西医协同防治眼病的新模式,这门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老技艺,正以现代医学语言书写新的篇章,为人类视觉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Tao Huang A Pilot Study: Warm Stimulation on Guangming (GB37) to Relief Asthenopia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
641792. doi: 10.1155/2015/641792.
【2】蒋会茹,汪文慧,刘鹏,等.电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9):1433-1435.
【3】马翠,贾静,叶钰娟,等. 针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和视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 . 2024 ,44 (02):153-157.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科(神经眼科)王影 主任医师
审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 付渊博 知名专家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