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李女士碰上了这样的烦心事。平时身体硬朗的她,最近总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像是肚子里有只小老鼠在啃咬。一开始她没太在意,以为是吃错了什么东西,引发胃疼。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疼痛不仅没消停,还时不时地加剧,连带着背部也觉得不舒服。家人看她日渐消瘦,愁眉苦脸的样子,心急如焚,赶紧陪她去了医院。

医生给李女士做了一系列检查,超声结果显示胆囊壁增厚,而且还能看到一些像小囊泡一样的结构,诊断胆囊腺肌症。这可把李女士和家人吓坏了:“胆囊腺肌症是个啥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严重不严重?会不会是癌症?是不是得赶紧动手术?”

什么是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听起来复杂,其实是一种良性病变。专业术语称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壁的腺体和肌层出现了增生肥厚。打个比方来说,就像胆囊这个“小仓库”的墙壁自己开始“加厚加固”,原本光滑的墙面变得坑坑洼洼,还鼓出了一些小泡泡,形成类似“橘子皮”或“迷宫”样的结构。这些增生的组织里可能藏着小小的囊腔(罗-阿氏窦),它们会让胆囊壁变得凹凸不平,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致癌。临床发现率约2-8.7%,女性略多于男性,40岁以上人群多见。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目前医学界认为,腺肌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慢性炎症刺激:胆囊长期受结石、感染等刺激,导致黏膜异常增生。

- 胆固醇代谢紊乱:胆汁中的胆固醇比例失衡,可能加速胆囊壁病变。

- 先天因素:部分人胆囊先天发育异常,更容易形成腺肌症。

关键点:它像胆囊的“皱纹”,多数是良性的,但需要定期观察。

胆囊腺肌症最常见症状有哪些?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得了胆囊腺肌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右上腹疼痛,这种疼痛有时候会像顽皮的孩子,牵连到背部或者右肩部。胆囊腺肌症的症状常常隐匿或与胆结石、胃病相似,极易被忽视或误诊。

如果你有以下表现,建议做个胆囊超声: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像石头压着胆囊的位置,吃饱或油腻后更明显。

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总以为“胃不好”,其实是胆囊在报警。

恶心、呕吐:尤其在吃高脂肪食物后(如火锅、油炸食品)。

无明显症状:有些人是在体检中发现胆囊壁增厚。

医生如何确诊?

超声检查:首选方法,方便、无创、经济。能清晰看到胆囊壁的“迷宫样”增厚。特征性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壁内可见无回声小囊腔(罗-阿氏窦)及伴随的“彗星尾”样强回声(胆固醇结晶)。

CT或MRI: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排除其他疾病(如肿瘤)。

病理活检:极少数情况下,需通过手术或穿刺取组织确认性质。

治疗方案选择:切还是留?

腺肌症的本质是良性增生,并非所有胆囊腺肌症都需要立即手术,但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 无症状且病变小:定期观察(每6-12个月超声),无需手术。监测胆囊壁变化、有无新发结石或可疑癌变征象。

- 症状明显或病变较大:可能需要切除胆囊(腹腔镜微创手术)。

外科手术(胆囊切除术)是主要根治方法(适用于):

- 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者:反复发作的腹痛、消化不良等。

- 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

- 胆囊壁显著增厚(尤其局限性增厚或>10mm)、影像学表现不典型、难以排除胆囊癌者。(这是非常重要的手术指征!)

- 随访中发现病变进展者。

重要提示:

药物治疗无效: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消除腺肌增生或罗-阿氏窦。利胆药、解痉药等仅能暂时缓解部分症状。

保胆取石手术不适用:此病根源在胆囊壁本身的结构异常,保留病变胆囊的“保胆”手术无效且可能延误病情。

李女士的选择:她的腺肌症直径超过1厘米,且经常腹痛,最终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良性,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术后护理:胆囊没了怎么吃?

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流入肠道,短期内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护理关键如下:

饮食调整:

- 低脂饮食: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奶油蛋糕,减轻肠道负担。

- 少量多餐:每天5-6顿小餐,避免暴饮暴食。

- 戒酒:酒精会刺激肠道,加重不适。

伤口护理:腹腔镜手术伤口小,保持干燥清洁,一周内避免沾水。

适当运动:术后一周可散步,促进肠道蠕动,但避免剧烈运动。

李女士的恢复经:她术后一个月内严格控油,从“喝粥”逐渐过渡到软烂面条,三个月后基本适应了无胆囊的生活。

预防:护胆从日常做起!

虽然胆囊腺肌症病因不明,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风险:

规律饮食:定时吃饭,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胆囊负担,尤其腹部脂肪多的人。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可少量吃蛋白)。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

李女士术后复查一切正常,她笑着说:“以前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定期检查、早治疗才是关键!”

胆囊腺肌症就像胆囊的“小脾气”,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记住:听医生的话,定期复查,健康饮食,你的胆也能安然无恙!

作者: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审核: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11): 881-886.

2. Golse N, Lewin M, Rode A, et al.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Journal of Visceral Surgery, 2017, 154(6): 413-419.

3. Pellino G, Sciaudone G, Candilio G, et al. Stepwise approach and surgery for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J].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4(11).

4. 吴孟超, 李梦东. 实用肝胆外科学[M]. 人民军医出版社.

5. 《肝胆外科护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意:封面为版权图,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