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收藏界,碑帖拓本素以“黑老虎”的戏称闻名——这一充满江湖气的雅号,不仅直观概括其墨色氤氲的外在特征,更隐喻着金石考据学问的深邃晦涩。那些静默千年的碑版刻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固态史书,更是等待解读的文化密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开展“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致力通过“晒经典”“晒技艺”等方式让古文献重现活力。

上海图书馆首期活动——《海上金石学的前世今生》主题讲座将在2025年5月25日(周日)上午10点于上海图书馆东馆7F阅读推广区启幕。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博物馆金石专家陶喻之研究员主讲,系统梳理上海地区金石学发展脉络,让承载历史记忆的碑帖拓片从典籍高阁走向大众视野。

活动时间

5月25日10:00

活动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

活动嘉宾

陶喻之,1964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87年入职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暨上海博物馆。2007年获评研究馆员职称。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书画金石碑帖研究,重点致力于上海博物馆馆藏宋拓善本《淳化阁帖》整理研究,长期负责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陈列展示管理工作。主要著述有《流动的金石:多维的蜀道摩崖》《历代栈道图考述》《陆游评传三种》等,领衔主持《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三、四辑)》编纂。

长按识别上方小程序码预约活动

以金石为介,溯文明之源

金石学是以金属铭文与石刻碑帖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甲骨、玉石、简牍、砖瓦、封泥、篆刻等门类的传统国学;侧重铭刻拓本书法文字著录与史实考证,以求达到证经补史目的。传统金石学缘起唐宋中原北方,“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为该学问创始鼻祖;南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等著作将金石学推向成熟,形成著录校勘、鉴别考订等系统而专门学科。清乾嘉时期,金石学获得长足振兴并推而广之,与经史考证、舆地方志之学相结合,结出更为丰硕学术果实;其所积累材料与方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厚营养。

讲座亮点 | 解码海上金石学

“黑老虎”——何为碑帖金石学?

访碑、传拓、研讨——金石学梳理研究三部曲。

“但恨金石南天贫”——清代学者诗人龚自珍何出此言?

吾松、吾沪——上海金石学缘起跟元代上海人文环境关系。

异军突起——明清之际上海碑帖金石学何以悄然兴盛?

文武兼备,另一潜研堂主——人称“金石学《圣经》”的清中期青浦籍著名金石学家王昶金石学名著《金石萃编》引领垂范作用。

守望相助——今年诞辰300周年整的上海著名金石学家王昶的上海暨周边江南金石学朋友圈。

后发制人——晚近以来繁荣鼎盛的上海碑帖金石学。

共襄盛举——当今如何传承守护好上海碑帖金石学优势地位?

本次讲座还特别推出了线上直播,

有兴趣的观众可预约

彩蛋篇|识金石

现场To签福利

讲座现场,陶喻之先生将携新作《识金石:勘碑校帖研薮》与大家见面。这部凝结其数十年研究心血的著作,以三个独特视角打开金石世界的大门——通过从唐代石刻中解码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及书法艺术的交融,于两宋丛帖里梳理金石学鼎盛期的丛编纂密码,更在诸葛亮法书刻帖的专论中填补学术空白。无论是深耕领域的研究者,还是初涉金石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觅得传统金石学与当代研究的对话脉络。

参与本次活动的读者可在现场申请陶喻之先生的亲笔To签(数量有限),让这份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学术结晶,成为您与海上金石学的独特记忆纽带。

图文由历史文献中心提供

图文编辑:黄彬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