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
市区两级将推出百余项线上线下科普活动
科学家与青少年携手共走红毯
科学大咖共话科创教育新范式


5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将持续至10月,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普基地体验活动、科学普及传播活动为重点,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广大青少年自觉对标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积极加入科技创新实践行列,成为上海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倪前龙、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建荣、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相关处室、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等相关领导出席,并共同见证仇怡冉、郑梓昊、吴紫薇、何睿阳、褚诗语5名青少年代表启动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

红毯携手,科学家与青少年共燃科学薪火

作为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的重磅环节,走上青少年科技节红毯的不仅有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等科学家和科普大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实践工作站站长王清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实践工作站站长孙丽崴、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科技与未来城市实践工作站站长张执南等致力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委员、书记杨一帆、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书记、副主任田健等科学副校长和高校专家代表,更有来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第三十一届上海市高中科普英语竞赛首届科学辩论邀请赛的青少年代表们。科学家、科普达人与青少年们在红毯上并肩前行,科学家们身上沉淀的严谨认真与青少年们对科学的昂扬热忱,汇聚成为奇妙的组合。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与科学家、科普达人们近距离接触、深入学习的难得契机。而借助红毯秀的形式,科学家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让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











思维碰撞,白玉兰的种子绽科学新蕾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也是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创教育分会的重点内容,活动围绕“问号里的成长——科学思维赋能素养提升新实践”,从探究科学问题出发、聚焦科学思维培养、汇聚多方合力,凝聚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澎湃力量。

围绕“问号串联梦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长”的主题,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与来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谈为霖同学、陆熠同学以及来自“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优秀学员褚诗语同学、徐天远同学,用亲身经历诉说从叩击科学的大门,到将生活中的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到在失败与创新突破中成长的生动故事。科学家和青少年们围绕科学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科学梦想的启航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

在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优秀成果展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科技与未来城市实践工作站站长张执南,以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了工作站聚焦课程建设,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项目,在科学教育的沃土中播撒白玉兰的种子。来自杨思高级中学的秦浩宇和闵行中学东校的周施岳2名学生代表分享了在工作站开展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故事与感悟。
启动仪式上,第四季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正式发布。《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系列活动自2022年9月在沪上启动,至今已进入到第四个年头。活动通过赋予青少年与两院院士以及各领域专家大咖深度链接、时空对话的宝贵契机,探索打造出一条“科创导读”新范式,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科创教育和科创阅读氛围。


在为期半年的本届青少年科技节期间,将以基层活动为重点,实施面向人人的科普教育,以“人人都参与、校校有活动、区域创特色”为目标,通过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市级层面举办上海市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交流活动暨2025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度展示活动,开展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等;还将联合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2025年上海市科技节百家上海科创基地研学实践活动,以基地、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动,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科技创新的机会,协同播撒科创种子;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已顺利完成2025年度招生报名录取等工作,后续将持续推出多项科普特色活动;展播《白玉兰的种子——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巡礼》《少年爱迪生》《小研究员讲科普》节目,推进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联合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推进利用场馆资源提升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开展“一平米博物馆”“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桌游”等活动。上海16个区积极整合本区教育资源及区域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节活动。

对话交流,探索科创教育新范式


在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的科创教育分会“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黄翔,科普作家、科普影视制作人孙书云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变革”这一主题,从游戏、影视、课程等新兴载体出发,分享了对人工智能如何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独到见解。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将重新定义科技教育的未来,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领军人才。

【延伸阅读】

16个区青少年科技节别出心裁、精彩纷呈

上海16个区积极整合本区教育资源及区域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节活动。
虹口区全面升级“翼启·向未来”科学探索季品牌活动,实施“百星闪耀·虹口青少年科创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六个一百行动”。深化“教联体”协同机制,联动13家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和科学教师培养中心,将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土壤”,联动多方资源提升辅导员素养。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以赛促学,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宝山区以“科创之光 智启未来”为主题,构建课内外校内外融合发展的未来创新人才区域培养生态体系,开展如“宝山100”未来创新人才成长行动、“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覆盖家庭创客、科技体育、艺创实践等多领域,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静安区以“AI引航・启智筑梦”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多元化、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活动设计,为青少年搭建展示才华、探索未来的平台,充分展现人工智能相关青少年以及学校的实践探索成果,并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徐汇区以“光前而行 启创未来”为主题,积极整合科学教育资源,以多元活动与科学探究实验为载体,开展科技节主题活动、科创后备人才培养活动、科学实践等活动。举办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科技嘉年华活动,精心设置四大版块科技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爱上科学,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杨浦区围绕“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城区即课堂、资源即教材”模式,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创活动,通过“创客YOUNG学院”发挥社团辐射作用、“周末天文台”融合科学与传统文化、“科学魔方大本营”整合社团项目输出等方式,让科学教育走出课堂,突破校园围墙,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提供杨浦样本。
嘉定区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AI智驱教育融合”为主题,邀请长三角联盟学校参与,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在区域“擎”综合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科创+基础教育融合”新范式,推出校内外“人工智能”课程展示,构建“课程-实践-评价”一体化育人生态,深化区域科创教育品牌建设。
浦东新区以“遇见赛先生 AI筑未来”为主题,通过资源聚合、师资赋能、赛教融合、机制创新四大维度,全域联动构建资源池,开展“奇思妙想”科普研学、暑期“科普进家庭”项目等活动,为青少年打造多维立体的科学成长生态。同时,打造专业教师队伍、赛教融通搭建成长通道,认证推动60所中小学建设AI实验室、生物工坊等特色空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崇明区以“生态绘蓝图,科创少年行”为主题,融合科学教育与生态保护。着力区级、校级两个层面,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展示交流、“生态-科创”主题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提高活动受益面,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时代的科技能力。
松江区围绕“智创云间,链接未来”主题,通过举办科学教育系列讲座、开展“探索智能未来”主题科技夏令营系列体验活动、创客体验、摄影实践等科普活动,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探究实践、体验科学乐趣,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长宁区以“快乐科技我先行,携手智创AI未来”为主题,以数字化赋能搭建平台,重点推出人工智能普及与竞赛、无人驾驶体验活动两大特色活动,系统培养青少年AI素养。打造“主题活动—创新实践—科普传播”三大联动板块,通过三大板块特色活动的有机衔接,实现科技创新教育闭环,共同激扬青少年的科创梦想。
普陀区以多元主题活动为脉络,精心筹备“创新之光”“星光幻想”等七大主题、超50项科技赛事和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助力青少年在科技之路上稳步前行。
奉贤区以科创赋能素质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开启校园科技节全员参与模式;聚焦区域特色,“我的蓝天梦”水火箭挑战赛升级,“AI绘非遗”实现科技与文化融合;强化资源联动,“院士有约” 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全域联动”模式,打造科技盛宴,助力青少年成长,推动区域教育与科技发展融合。
金山区聚焦课程和特色项目,设置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科学对话”环节,计划组织开展超30个大项的科学知识普及、科技体验和科技创新实践三大系列活动,开放学生科普展教中心、科创教育基地,促进科技教育发展。
青浦区将在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双重发力,积极组织开展走进“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赛事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科技创新、参与创新实践,培养青少年敢于探索,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
闵行区将AI基因深度植入活动设计,通过汇聚科技特色示范校成果精华,展示“文生图”优秀作品,展现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中的青少年风采。区第二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等系列赛事贯穿全年,为青少年搭建起梯度化成长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助力青少年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塑造未来。
黄浦区围绕“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以致用,运用科技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引导他们在此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踊跃参与创新实践,让科技真正融入生活,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