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浙江杭州家中的客厅餐桌上,一直摆着一套锡制的茶具,这是我成年时父亲的好友送给我的,款式很西式,像英国人喝下午茶的那种,只不过是银白色的锡制的。还有一个锡制茶叶罐,是我多年前送给父亲的。在他离世后,我整理遗物时打开这个锡罐,发现里面还存着没有喝完的龙井茶叶,我取出来含泪泡了一杯,虽已是陈茶,但是因为锡罐的密封性极好,茶汤依旧香醇甘甜。
锡是一种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低熔点金属,人类使用历史至少已有5500 年。在古代,人们用铜和锡创造了青铜,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一页——青铜器时代。锡制品在世界各地都运用广泛。早年我游历世界时,在埃及、伊朗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常看到大规模的锡制器具用于寻常百姓家。日本宫廷中,精心酿制的御酒都是用锡制器皿来盛放。埃及第十八王朝金字塔中发现的锡手镯和锡制“朝圣瓶”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锡制品。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已懂得在井底放上锡板来净化水质。
锡作为“五金”之一,有着熔点低、质地柔软、可塑性强、富有光泽、不易氧化、不易生锈的特点。同时锡具有防光、防潮、防氧化的特性,密封性好,保鲜性能极佳,素有“盛酒酒香醇,盛水水清甜,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等美誉。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文人雅士热衷于茶道,锡作为一种茶器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在明清时期,人们在锡器上镌刻铭章,雕上书画。这样一来,看似冷硬的金属便有了流动的气息。日本茶人发现,锡罐中“沉睡”的抹茶粉,经年后还能保持得仿若春日新绿,和千利休“和清敬寂”的茶道精神很是契合。东南亚华侨携着锡罐远渡重洋,里面封存着武夷岩茶、云南普洱等茶叶,一经多年,成了依然能守住山野气息的老茶,解了游子心中的那份乡愁。锡器,像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那刻着牡丹浮雕又加着英文商标的器物,是中西方文明融合的见证,在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锡器的世界之旅,是金属和植物之间的共生智慧。埃及人用锡罐储藏香料,中国人用其封存茶香,不同文明不约而同发现锡的保鲜奥秘。后来科学研究证明,因为锡离子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稳定的导热性使得里面存放的植物免受温度骤变影响,而且内外盖形成真空地带,将潮湿和异味隔绝于外,但是又为所储存之物留下自由呼吸的孔隙,不是强行控制,而是让它们在这种环境下自然陈化。
相较于铁壶的刚烈和铜壶的喧闹,锡壶更为温润,煮水柔而不弱。
当某款茶被炒作成了金融产品时,锡器在潮起潮落的茶世界里,依然静立茶案,以其恒常的物理特性抵御浮躁的商业逻辑。它似乎一直在那里,既没有参与到一场茶文化的喧哗表演里,也不曾像紫砂和铁壶那般玄妙,只是沉默地守住茶叶的本真。岁月流逝会在锡罐上留下些许的氧化斑驳,但却在不确定的外相中提醒着关于本真的确定,以它银白色的纯粹和静谧,酝酿出了生命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