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如同遍布全身的交通网络,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殊位点。历经千百年的实践与传承,人们发现一些特定穴位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症有着独特疗效,就像身体内隐藏的“奇妙按钮”。
日常保健
足三里穴

正坐屈膝,用同侧的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处即为足三里穴。
“若要安,三里不能干”,这句古老的养生谚语流传已久。早在唐朝,药圣孙思邈就对足三里穴推崇备至,将其视为“保健第一要穴”。此外,日常有腹胀、腹泻及慢性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可经常按揉足三里穴,它是守护肠胃健康的“得力助手”。
关元穴

关元穴归属任脉,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有“元气之根”之称。
刺激关元穴能够补肾固精,长期坚持还能增强体质。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经常按摩此穴,具有滋阴潜阳、补肾益精的功效,能有效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体质,尤其适合长期久坐、熬夜,以及患有高血压、眩晕等疾病的阴虚阳亢体质者。
对症按摩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是我国古代针灸医师临床经验的结晶,意为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颈不舒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腔疾患可按摩合谷穴。此外,内关穴、三阴交穴等穴位同样独具功效,对特定症状有着针对性的调理效果。
“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的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坐骨神经痛,甚至中暑等,都可以通过按揉委中穴缓解。但要注意,下肢静脉曲张或腘窝囊肿患者不适宜刺激此穴位,以免加重病情。
“头项寻列缺”

将双手的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手腕外侧的骨性突起)上,食指指尖所按之处便是列缺穴。
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是该经络上的重要穴位。按压列缺穴在缓解头痛、颈项强痛、咳嗽、气喘等方面有较好效果。当头颈部不适时,不妨试试按压这个穴位。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位于手背,当食指和拇指并拢时,肌肉最高点处就是合谷穴。
刺激合谷穴对缓解面部和口腔疾病有一定功效,如牙痛、头痛、面瘫等。需注意,体质虚弱者及孕妇不适宜刺激此穴位,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心胸取内关”

将手掌向上,在腕横纹上三横指(约2寸)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内关穴。
内关穴是治疗心胸部位疾病的首选穴位,刺激此穴位可缓解心悸、胸闷、恶心、心律失常等症状。
“小腹三阴谋”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找到内踝最高点,向上量四横指,与胫骨内侧缘交点处有一凹陷,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是治疗小腹部位疾病的重要穴位,在调理妇科疾病和泌尿系统问题方面效果显著,痛经、月经不调、尿频、尿痛等症状可通过刺激三阴交穴改善。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何天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