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这个妇科领域的“沉默杀手”,与其他妇科肿瘤有着很大不同。以往,由于卵巢癌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临床针对卵巢癌的全程管理往往集中在手术治疗、术后化疗、维持治疗以及复发治疗上;但卵巢癌进展迅速,从早期进展到晚期平均仅需8个月,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 30%。如果能够早一步发现卵巢癌,就有可能将晚期确诊转变为早期确诊,为患者带来生命转机。

图片1.png

一、实现肿瘤分期前移的必要性:I 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十年生存率超过 85%

卵巢癌早期表现通常仅为腹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等到患者就诊时,多数已经出现了腹腔转移。此时,手术很难彻底清除病灶,化疗后的复发率又高达 70%,晚期患者往往需要反复接受治疗,承受巨大的身体负担。2023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I 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十年生存率超过 85%。这一数据也充分说明了早诊早治无疑是开启卵巢癌患者健康之门的关键钥匙。

卵巢癌非特异性症状

(图源: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卵巢癌患者指南》)

二、肿瘤早发现助力分期前移的价值:构建患者受益、家庭减负、社会增效的多赢格局

R0 手术(肉眼下无病灶残留)是妇科医生治疗晚期卵巢癌的重要目标。研究表明,每提前 1 个月完成 R0 手术,死亡风险就能降低 18%。与晚期患者相比,早期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可以降低 60% 以上;而晚期患者即使经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化疗,仍有较高概率在 3 年内复发。如果患者能够在早期被及时发现,往往无需经历多次化疗或二次手术,通过单侧附件切除术等方式还能保留生育功能。而晚期患者由于肠管、大网膜等部位广泛受累,通常需要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通过肿瘤早发现实现确诊分期前移,就能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对身体的损伤和复发的威胁。
此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晚期卵巢癌患者人均治疗费用高达 30 万元以上,而早期阶段的干预成本仅为 5-10 万元。这种差异凸显出早诊助力肿瘤分期前移在卵巢癌防治中的战略价值:通过提升早期诊断率,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家庭的直接医疗支出与潜在经济风险,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更能从宏观层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从社会健康治理视角出发,早诊机制的完善能够释放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服务,形成患者受益、家庭减负、社会增效的多赢格局,为构建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3.png

三、如何实现肿瘤早发现:技术突破×(主动筛查+定期体检)=科学防癌

4月,第 31 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定义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积极参与癌症筛查,推动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聚焦谈之色变的“妇癌之王”卵巢癌,以下几类女性群体,更需要将主动筛查提上日程:

具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病史,特别是携带 BRCA 基因突变的女性,基因突变如同埋下了 “健康隐患”,提升了罹患卵巢癌的风险,需要更加警惕;

未生育、晚育以及长期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这些生活方式及治疗手段可能会对卵巢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增加了患病几率;

45岁以上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盆腔疼痛等症状,更应及时就医检查,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或许正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即便没有出现任何症状,40 岁以上的女性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妇科健康体检

4.png
女性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是家庭幸福的基石,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关键引擎。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卵巢癌早筛早诊。例如,《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和《卵巢癌早期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纳入的“外泌体卵巢癌体外诊断方法”就是上海本土企业孵化、当前热门应用于早筛早诊领域的新兴液体活检技术,其通过对微量癌细胞的精准捕捉极大提升了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在癌症防控的时代命题下,技术突破与主动筛查、定期体检的协同共振,共同构筑起科学防癌的坚固防线,推动癌症防控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管理,从而将更多患者从晚期治疗的困境中“抢”回来,真正做到对生命健康的守护。
来源:思路迪诊断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