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着味面 今何在》
自诞生以来,方便面就凭借即时、快捷、实惠的优势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
笔者是“90后”,童年记忆中多是“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等各有特色的国产品牌,但对不少上海“70后”和“80后”而言,回忆中最深刻的,或许是那款黄白条纹相间包装,没有调料包,只需热水冲泡便足够鲜美的着味面。然而,如今“70后”和“80后”在上海市场上却找不到这款儿时美味了,它究竟去了哪里,人们还有机会吃到它吗?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常见的着味面包装
想要弄清它的下落,就要从它的源起说起。着味面源自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清”)1958年推出的鸡汤拉面。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日本国内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以至于无法稳定生产足量的面食,日本民众只能购买吃不惯的西式面包充饥。为解决这一难题,彼时的日清掌门人安藤百福开始研制新式拉面,1958年,他偶然从天妇罗的制作过程中获得灵感,将调味过的面条油炸后再泡热水食用,结果大获成功,由此,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鸡汤拉面诞生。
诞生自1958年的元祖鸡汤拉面
(图_日清食品官网)
鸡汤拉面一经推出便风靡日本,日清也借此跃过龙门,由小作坊逐渐成长为日本食品行业的巨头。不过很快由于鸡汤拉面广受好评,大量仿制品纷纷冒头,在与各路“李鬼”斗法多年后,1970年,安藤百福决定转换思路,专注经营自己旗下的方便面品牌,主动开放专利技术,并成立日本拉面工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1971年,安藤百福又根据美国人的用餐习惯推出附带叉子的速食杯面,一举敲开欧美市场的大门,方便面也就此成为全球通行的大众美食。
1978年后,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日本商界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展开。1986年8月,上海第一面粉厂与日本三菱株式会社签约,斥巨资购入一套油炸方便面设备,经过不断的调试与试运行后,最终于1987年10月正式投产,着味面就此出现,成为彼时上海食品市场的新贵。
安藤百福研制新式拉面时使用的设备
在上市初期,着味面基本原样继承了日清鸡汤拉面的特色,只有一块经过简单调味的橘红色面饼,不配调料包,口味偏清淡,甚至连包装袋的设计风格都一脉相承,以红、黄、橙、棕为主色的简约设计,加上鲜明的儿童插图,令人过目难忘。看上去质朴,吃起来也很随意:想吃个轻松,只需倒入开水,静候两三分钟即可;想稍微奢侈些,可以将面下锅,再打枚鸡蛋,丢几根小青菜,略煮,就是一顿“丰盛的简餐”;不少孩子懒得冲泡,还能直接当零食入口干嚼,也别有一番滋味。
由于保质期长,价格也相对低廉,只需7角钱就能买一袋,着味面在上海滩风靡一时,“鲜竹”“天鹅”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也随之传遍四方,甚至在央视做过广告,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露脸。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营多”“美厨”等外来品牌的入场,以及“福满多”“三鲜伊面”等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方便面的口味越发多元,配料也越来越丰富,朴素的着味面逐渐失宠,最终无人问津,被时代浪潮拍死在岸上。
1990年,央视播放的上海“鲜竹牌”着味面广告
尽管日清于1995年亲自下场,在上海修建世界一流的方便面生产流水线,也难以重现着味面的昔日辉煌,只能主推“UFO飞碟炒面”“拉王”“炒面大王”等新产品,这些产品时至今日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占有一席之地。
回到最初的问题,着味面现在还有吗?还能吃到吗?我的答案是有的,并且还可以吃到。虽然着味面在国内已然销声匿迹,但在日本,着味面的原型——鸡汤拉面(现为“元祖鸡汤拉面”)依然是日清旗下最受欢迎的方便面之一,雄踞潮头60余年,且屹立不倒。虽然为契合新时代顾客的饮食喜好,用料与最初相比有些许变化,但整体还是尽可能保留了传统的风味。
至今仍在日本贩售的元祖鸡汤拉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一张面饼走天下”的着味面似乎有回温的迹象,日清也在国内重启了鸡汤拉面的生产线,并特意在宣传词中强调其与着味面的紧密联系。感兴趣的读者们不妨购置几袋在家泡泡看,看它是否还是儿时记忆里那略带一丝焦香的美好味道。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