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脑

大师开讲啦

感知运动的奥秘

闵行区“小小启明星”培育工程

2025年4月27日,闵行区“小小启明星”培育工程系列活动《大师开讲啦》第三场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探索大脑感知运动的奥秘”为主题,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灵长类中心主任陈爱华担任主讲嘉宾。活动现场,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秘书长顾庆生、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林唯、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姚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校长赵婷等十余位领导嘉宾出席,共同见证这一科教融合的育人实践。   

 现场视频

聚焦科创育人,构建创新生态

作为《闵行区高质量推进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行动方案》的重要实践,“小小启明星”培育工程由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与闵行区教育局联合发起,旨在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家的榜样引领和课题实践指导,培养兼具爱国情怀、创新素养与使命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助力闵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输送科技后备力量。  

揭秘脑科学前沿,启迪创新思维

主讲嘉宾陈爱华研究员以《探索大脑感知运动的奥秘》为题,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大脑如何整合视觉与前庭信号以实现运动感知,并分享了其在晕动病、空间定向障碍等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生动的案例与实验数据,陈老师不仅展现了脑科学的精密与魅力,更鼓励同学们以创新思维探索未知,将科学发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围绕多感觉整合机制等话题与陈老师展开交流。陈爱华老师还惊喜透露,学生将有机会在其团队指导下参与国家级前沿课题研究,引发全场热烈反响。  

课题实践赋能,培育未来人才

活动同期,闵行区教育学院林唯院长在现场发布了“小小启明星”学生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通过线上平台申报与线下课题指导相结合,为学子提供加入“小小启明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对接顶尖科学家的通道,助力创新潜能孵化。林唯院长呼吁闵行学子积极报名,在亲身实践中点燃科学热情,勇攀科学高峰。 

学生感悟

高一3班 沈乐言

 在陈教授的讲座中,"视觉-前庭整合"的奥秘令我着迷。原来人类平衡能力的背后,是大脑对多重感官信息的精密整合。当这些信号出现冲突,就会导致眩晕等临床症状——这让我明白,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正是解开神经系统疾病之谜的钥匙。

陈老师二十载如一日专注灵长类神经机制研究的经历,展现了科研最珍贵的品质:在专注中突破,在坚持中创新。她的"启明星"历程告诉我们,科学发现既需要跨学科的智慧碰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这场讲座不仅让我触摸到脑科学前沿,更让我领悟到:真正的科学精神,是用理性的钓竿在未知深海中垂钓,以敬畏之心探寻生命的本质。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科学启蒙。

高一5班 郑力瑜

在"橡胶手错觉"实验中,同步触觉刺激让大脑将假肢纳入身体地图——刀刃刺向橡胶手时,真实肢体竟出现生理防御反应。这揭示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当视觉、触觉等信号达到精确同步(如飞机仪表0.03秒误差阈值),大脑便能构建统一认知;毫秒级的延迟却会导致空间定向障碍。科研如同大脑整合感官信息的过程,将无数细微发现堆叠成真理的等高线。那些看似平凡的实验数据,恰是守护生命的精确刻度,也是科学长河奔涌向前的神经突触。我们触摸世界时,也在用研究为认知版图标注新的海拔。

这场讲座让我顿悟了科研的本质:真正的创新从不是石破天惊的瞬间,而是无数个感官数据堆叠成的认知等高线。当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攀登时,也在用自己的坚持为真理之峰增加新的海拔——就像大脑整合万千神经信号那般,科学的长河正因代代研究者的智慧交融,才能永不停歇地奔涌向前。

高一6班 刘子萌

陈爱华教授从日常生活中的脑科技应用切入,那些曾遥不可及的前沿技术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我惊觉,每一个酷炫的技术突破背后,都是科研人员经年累月的坚守——精确到秒的动物训练、海量的数据建模、复杂的数学推演。

满屏的方程式与曲线图表,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通往未来的密码。这场讲座让我明白:今日课堂上的数学公式、逻辑训练,正是明日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科技的大门已然敞开,而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平凡努力,都在为未来铺就通向星辰大海的道路。

高一8班 王哲浩

我有幸聆听华东师范大学陈爱华教授关于“大脑感知运动奥秘”的讲座。陈教授以猕猴实验为例,讲解大脑如何整合视觉、前庭觉等多感官信息,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尽管人类已研究大脑数百年,但对其复杂性的认知仍有限——科学家花费五年的时间,仅解析了小鼠大脑微小区域的神经连接。

陈教授还澄清了“大脑仅开发10%”的误区,指出进化不会容忍如此低效的设计。这场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与探索的艰辛,也让我对脑科学的未来充满期待。科学不仅是认知世界,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播撒科学种子,共筑强国梦想

本次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但“小小启明星”培育工程的育人之路仍在延续。未来,闵行区将持续搭建科学家与青少年对话的桥梁,以每月一场的《大师开讲啦》活动为支点,撬动更多创新人才的成长,让今日埋下的科学种子,成长为支撑科技强国的栋梁之材。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