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月1日上午——科普课程5招募】鸣虫物语 ——鸣虫识别、养鸣虫、斗蟋蟀
*动物的语言 *
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我们把这种能力也称为“动物语言”。

*昆虫的语言 *
除了人类、鸟类和青蛙,昆虫也是利用声音传递讯号来进行沟通的高手。你知道吗?除了我们熟悉的蝉和蟋蟀等鸣虫外,昆虫纲中就有多达18个目的昆虫有发声行为的记录。昆虫的发声方式多样,主要包括摩擦发声、振动发声、鼓膜发声、敲击发声、喷气发声等。

*哪些昆虫是鸣虫 *
鸣虫,顾名思义,是能够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的统称。判断能发声的昆虫是否为鸣虫,主要的判断依据为该虫是否能主动鸣叫发声,且发声有一定目的性。鸣虫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三大传统鸣虫分别是“蟋蟀”、“蝈蝈”和“油葫芦”。蝉、金蛉子、马蛉、黄蛉、舟蟋、电报蛉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鸣虫。

*鸣虫文化和历史 *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诗·豳(bīn)风》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形象描写。
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之置于枕伴,夜听其声”。
到了宋朝,斗蟋蟀的风气日盛,由当时的丞相贾似道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蟋蟀研究的专著《促织经》。而至明、清两朝,更是盛况空前,从王公贵族到庶民百姓,从老人到儿童,皆以玩虫为乐。

*鸣虫鸣叫的意义 *
警戒声:某些鸣虫在受到惊扰,或遇到捕食者时所发出的表示"恐吓"的鸣声,提醒同伴有危险。
竞争声:在有一个以上雄性鸣虫存在时,或为了争夺领地,或争夺雌性配偶时所发出的表示"敌意"的鸣声。
求偶声:当有雌虫存在时,雄性鸣虫向她唱出的表示"爱慕"的情歌,俗称"接铃"声。

-课程主要内容 -(2025年5月1日上午)
1、博物馆二楼科普教师签到 9:00—9:10(10min)
2、展厅参观9:10—10:00(50min)
由博物馆的讲解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昆虫生命、昆虫世界、昆虫与人类、昆虫文化四个主题展厅,重点围绕鸣虫进行讲解和互动。
3、专题报告——鸣虫物语10:00—10:40(40min)
讲述鸣虫文化、生境、保育、趣闻等。
4、鸣虫饲养交流10:40—10:50(10min)
想知道不同种类的鸣虫应该如何饲养吗?想知道我们应该如何玩赏鸣虫吗?让我们一起来与鸣虫面对面吧。
5、蟋蟀面对面10:50—11:00(10min)
每个小朋友发放一只蟋蟀和一个蟋蟀饲养盒,观察蟋蟀的“发音器”,寻找蟋蟀的“耳朵”,学习蟋蟀的饲养方法和玩赏方法。
6、互动体验——斗蟋蟀 11:00—11:20(20min)
想知道谁手里的蟋蟀最厉害吗?让我们“斗台”上见,一起来体验斗蟋蟀的乐趣吧。
7、交流互动11:20—11:30(10min)
(1)昆虫知识竞答。
(2)赠送所有同学科普小礼品。


-上课地点 -
地点:中国科学院上海博物馆展厅、博物馆二楼互动实验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
-课程要求 -
适合年龄6岁及以上的中小学生
-课程费用 -
190元/孩子(包括门票费、课程费、材料费、试验费、资料费等),15元/成人。每增加一学生加190元,每增加一成人加15元,费用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 -
家长送学生签到后,可跟随参与展厅讲解环节,后续互动教室相关活动家长可选择自由参观博物馆(或者外出自由活动)或者在博物馆内休憩地点等待。
-报名衔接 -
报名人数:报名满6组人成团,限30组人参与(先报先得,满额按报名先后顺序参与活动,确定报名的请扫描报名表最后的活动群二维码入群)

-课程咨询 -
【咨询时间】09:00-16:00
黄老师:54924190
*远古的空中霸主*
蜻蜓是迄今最古老的飞行昆虫类群之一。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就已经有古蜻蜓的身影了。

*古人对蜻蜓的认知*
蜻蜓也是人类非常熟悉的昆虫类群之一,在《战国策·楚策》中,就有记载蜻蜓“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说明古人对蜻蜓这种昆虫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已经有较为细致的了解。

*蜻蜓与豆娘的区别*
蜻蜓与豆娘均为蜻蜓目下的成员,蜻蜓属于差翅亚目,豆娘属于束翅亚目。豆娘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蜻蜓。
•蜻蜓与豆娘的区别
1 、蜻蜓静息时翅膀展开平放,豆娘静息时翅膀收起向后摆放
2 、蜻蜓的身体较为粗壮,体型相对较大,豆娘的身体较为纤细,体型相对较小
3、 蜻蜓的头部呈圆形或三角形,复眼相距较近。豆娘的头部呈哑铃型,复眼相距较远。


蜻蜓与豆娘的头部
*蜻蜓的生活史*
蜻蜓的一生经历卵、稚虫、成虫三个时期,其幼体与成体的外型与生活环境和习性不相同,故属于半变态昆虫。蜻蜓的稚虫在水下生活,当生长发育成熟后爬出水面,蜕皮羽化为可飞翔的蜻蜓。成年的蜻蜓交配以后,在水体中产卵,卵孵化出稚虫在水下生长,如此完成生命的循环。

*蜻蜓点水*
我国的古人很早就观察到蜻蜓具有点水的习性,并留下“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后经过人类的研究和发现,得知了蜻蜓的稚虫在水体中生活,蜻蜓点水的行为实际是在产卵的过程。点水是蜻蜓产卵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课程主要内容 -(2025年5月1日下午)
1、博物馆二楼互动教室签到13:00—13:10(10min)
2、展厅参观13:10—13:50(40min)
由博物馆的讲解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昆虫生命、昆虫世界、昆虫与人类、昆虫文化四个主题展厅,重点围绕蜻蜓内容进行讲解和互动。
3、专家报告——空中霸主13:50—14:40(50min)
讲述蜻蜓的一生,蜻蜓与豆娘的区别,蜻蜓的饲养注意事项等。
4、显微观察——蜻蜓幼虫和成虫14:40—15:00(20min)
蜻蜓的幼虫和成虫是如何捕食的,让我们利用显微镜来仔细观察观察吧。
5、动手体验——平衡蜻蜓制作15:00—15:20(20min)
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平衡蜻蜓小玩具
6、交流互动15:20—15:30(10min)
互动问答和发放科普小礼品,赠送碧伟蜓幼虫。
活动相关照片
-上课地点 -
地点:中国科学院上海博物馆展厅、博物馆二楼互动实验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
-课程要求 -
适合年龄6岁及以上的中小学生
-课程费用 -
190元/孩子(包括门票费、课程费、材料费、试验费、资料费等),15元/成人。每增加一学生加190元,每增加一成人加15元,费用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 -
家长送学生签到后,可跟随参与展厅讲解环节,后续互动教室相关活动家长可选择自由参观博物馆(或者外出自由活动)或者在博物馆内休憩地点等待。
-报名衔接 -
报名人数:6组家庭成团,限30组家庭参与(报名时请扫描报名表中的二维码入课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