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体的健康运转离不开消化系统的默默奉献。然而,这个每日承载饮食消化、营养吸收的“生命枢纽”,却也是肿瘤高发的“重灾区”,正以逐年攀升的发病率威胁着大众健康。如何科学防治消化系统肿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权威专家团队历时数年编撰的《消化系统肿瘤防治200问》,以问答为舟、图文为桨、视频为帆,带领读者穿越消化系统肿瘤医学迷雾,筑牢健康防线。

本书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姚礼庆,“大国工匠”、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钟芸诗联合主编,集结162位专业医生的临床智慧。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四位院士联袂推荐,中国海派著名书法家杨永法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题词

中国海派著名书法家杨永法题词
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的核心在于“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针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疾病,本书以200余条短问答直击痛点。从“哪些症状可能是早期信号?”到“内镜检查怎么做?”,从“如何阻断癌前病变?”到“术后康复如何调养?”,问题设计既涵盖公众常见误区,又深入专业防治细节,以科学数据破除“无症状无需检查”的侥幸心理。


防治一体:从餐桌到诊疗的“防癌指南”
《消化系统肿瘤防治200问》不仅聚焦治疗,更强调“防大于治”的健康理念。针对国人高发的胃癌、肠癌,书中详细列出“饮食红黑榜”:腌制食品、红肉过量摄入是风险因素,而膳食纤维、新鲜蔬果则能筑起保护屏障;针对酒精性肝病、肥胖相关肝癌,提出“限酒减脂”的具体建议。同时,书中揭露“小病不治酿大患”的教训——长期忽视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可能诱发癌变,呼吁公众树立“定期胃肠镜筛查”意识。这种从生活方式干预到诊疗路径选择的系统性指导,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工具箱。

多维解码:医学知识“可视化”革新
区别于传统科普书籍的单一文字呈现,本书开创“图文+视频”的立体模式。80余幅高清医学插图直观展示肿瘤发生机制与诊疗过程,而55个由周平红、姚礼庆等专家亲自录制的短视频,则将内镜手术、病理诊断等复杂技术转化为“看得见”的科普。扫码即看的便捷设计,让读者仿佛置身诊室,聆听“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讲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如何实现微创根治,跟随钟芸诗教授学习肝癌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这种“面对面”互动形式,既消弭了医患知识壁垒,更传递出专家团队“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的仁心仁术。

匠心为盾:高超技术背后的生命担当
编写团队的底气源于实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诊疗量超20万例,40余年深耕铸就“中国内镜金字招牌”。姚礼庆教授推动的内镜普及工程,让尖端技术走出象牙塔惠及百姓;周平红教授团队开创的“超级微创”技术,让早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95%以上。正是这份“医者匠心”,促使专家们将临床经验凝练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将高端技术转化为大众可掌握的防癌武器。书中特别设置“医生笔记”板块,记录真实诊疗故事,既有“发现早期病灶挽救家庭”的欣慰,也有“延误治疗令人痛心”的警示,彰显医学人文温度。
在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持续走高的今天,《消化系统肿瘤防治200问》既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份生命倡议书。它以权威解答驱散恐慌,用创新形式打破壁垒,凭防治一体践行大健康理念。正如书中所言:“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翻开这本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生命构建一道坚实防线——因为每一个认真对待健康的人,都值得拥有与肿瘤赛跑的智慧与底气。

5月1日17:00前留言点赞前十名,将获得《消化系统肿瘤防治200问》一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