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发展至今已出现像声学听诊器、电子听诊器、多普勒听诊器等多种类型。其实,我们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就可以制作出简易的声学听诊器。本期让我们来聊一聊自制听诊器的科普小知识。

自制听诊器工作原理:

我们知道,人体内部组织会发出很多声音,比如,心跳的声音、肠子蠕动的声音、关节弹响的声音等。当我们生病时,这些声音就会发生变化,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些声音信息来辅助诊断。而听诊器是内、外科等医生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它可以收集和放大心脏、肺部、血管等部位发出的声音,帮助医生感知这些部位是否存在异常。

声学听诊器主要由听诊头、胶管和耳件三部分组成,听诊头用来收集声音,胶管用来传播声音,耳件则用来听取声音。当听诊头收集到声音后,声音会在胶管中传播,胶管可以减少声音的损失,从而帮助医生收集信息。

实际上,早期的听诊器就是一个木筒。现在我们只需将塑料瓶的底部去掉,扣放在胸前,从瓶口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跳的声音。如下图所示,我们也可以在瓶口插入一个纸筒,来增加听诊器的长度。

自制听诊器的应用:

当然,我们不会直接贴到别人胸口去倾听,这样显得不够文雅。所以,我们需要准备一个漏斗、截取的塑料瓶头部或者纸杯等材料作为听诊头,再加一些粗细适中的软管和一副耳塞,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易的听诊器。比如,使用纸杯作为听诊头的具体操作如下:在纸杯底部用热熔胶固定两截吸管,将两条粗细、长度适中的软管一端套到吸管上,另一端套上耳塞即可(如上图)。

耳塞的使用可不仅仅是增加耳朵的舒适度哦,它还可以减少声音的损失。如下图所示,这样就显得文雅多了。

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听诊头听到的声音效果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自制不同的听诊器来比较一下,听听心跳声有何差别,思考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才能让听到的声音效果更好。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科学家: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法国名医、听诊器发明者,出生于1781年2月17日,法国名医,当时的法国医学正处于黄金时代。

1816年9月13日,雷奈克用一本薄笔记本卷成圆筒,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诊断难题,随之他发明了听诊器。

原来医生手中小小的听诊器,对于我们检查心脏和呼吸系统有着大大的作用。让我们利用材料包也来做一个听诊器吧!

科学小实验

自制听诊器

制作步骤

1、先将听诊器拾音部分(胸件)和传导部分(胶管)连接

2、再将听诊器传导部分(胶管)和听音部分(耳件)连接

3、一个简单的听诊器就完成了

把这些知识告诉其他小朋友

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知识

“3合1”线上系列活动,

科技馆科学生活实验室,

我们下期再见!

闵行科技馆

鹤庆路900号9号楼一楼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