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最为难缠。

中医所说的“湿重如裹”,是身体湿气重,感觉被包裹着,像是穿着件半干的衣服一样别扭。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思是说,相比风、寒、暑、燥、火,治疗湿气更为困难,它的厉害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

图片
1、容易渗透

湿气喜欢与其他邪气共同“作案”。湿与寒在一起,称为寒湿;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容易侵犯多处脏腑而致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与湿邪有关。

图片
2、难以祛除

中医认为,因为湿性黏滞,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最为难缠。

现代人饮食偏好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贪凉喜冷,无形中加重了体内的湿气,若只知道祛湿而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治本。

湿气重的典型表现
01
身体困重与代谢异常

肢体沉重感:晨起如“头裹湿布”,四肢乏力,活动后症状加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湿气重人群的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常人高15%-20%,导致运动耐力下降。 

大便黏腻:排便后马桶需多次冲洗,便质黏滞,这与肠道菌群失衡、脂肪代谢异常相关。

舌苔特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白腻苔提示寒湿困脾,黄腻苔则多为湿热蕴结。

图片

图源:AI生成

02
脏腑功能失调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湿气重人群的胃排空时间较常人延长30%。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口苦口臭,严重者出现黄疸。

痰湿内阻:咳嗽痰多、胸闷气短,与气道黏液分泌增加相关。

03
皮肤与关节表现

皮肤问题:湿疹、痤疮反复发作,皮肤油腻瘙痒。

关节疼痛: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与关节腔滑液增多有关。

为什么会湿气重?
01
外湿侵袭

环境因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如南方梅雨季节,人体日均湿气摄入量增加1.2L。

生活习惯:淋雨涉水后未及时擦干,或长期穿湿衣裤,导致寒湿入侵。

02
内湿生成

饮食结构:嗜食生冷(如冰饮、刺身)、肥甘厚腻(油炸食品、甜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图片

图源:AI生成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使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衡。

03
体质因素

脾虚体质: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劳倦过度,导致水湿运化障碍。

肝郁气滞:长期情绪压抑影响肝主疏泄功能,加重湿气滞留。

湿气怎么排?
01
饮食调理

健脾祛湿食材:赤小豆(含皂角苷,促进尿液排出)、薏苡仁(多糖成分调节肠道菌群)、茯苓(三萜类化合物增强脾功能)

禁忌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冷饮等,减少脾胃负担。

02
中医特色疗法

艾灸:对足三里(外膝眼下方3寸)、三阴交、关元、中脘等穴位艾灸,每周2-3次,温阳化湿。

图片

图源:AI生成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可改善水肿;按揉承山穴(小腿后侧),可刺激膀胱经阳气,缓解肢体沉重。

中药方剂: 

1.寒湿体质: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2.湿热体质: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5g、大黄6g)。

03
生活方式调整

环境管理: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40%-60%,衣物被褥定期暴晒。

运动排汗: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促进湿气排出。

图片

图源:AI生成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23:00前入睡,维护脾肾功能。 

湿气可以通过科学调理可显著改善。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关节变形、长期腹泻),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养生需持之以恒,从饮食、运动到环境管理多管齐下,方能筑牢健康根基。

来源丨三农头条综合自光明网、科普中国、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封面图由AI生成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