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回到电影诞生地法国,从火车在大银幕进站,到如今的艺术电影大国,130年来法国涌现了许多电影艺术家,德菲因·塞里格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星。今年是她逝世35周年,上海电影博物馆将于4月19日本周六举办《德菲因·塞里格,从银幕缪斯到女性先锋》主题对谈,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法国电影专家卓悦教授与同济大学女性主义哲学家张念教展开对谈从法国电影发展、女性主义思潮与表演艺术等维度,为大家解读这位传奇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与当代影响。

图片

德菲因·塞里格

图片

从银幕缪斯到女性先锋

德菲因·塞里格不仅是法国著名女演员,同时也是导演、社会活动家,她在银幕内外不断重塑着“缪斯”的意涵——从新浪潮电影中的神秘女性,到女性主义影像的自觉创作者,她一生都在通过表演、创作与社会行动挑战既定的性别叙事。

1961年,新浪潮大师阿伦·雷乃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荣获金狮奖。

时年29岁的德菲因·塞里格饰演了片中身着香奈儿礼服的神秘女子,对那位痴情男子重复着“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认识你”,以独特的气质与精湛的演绎赢得了国际声誉。两年后,她与雷乃再度合作《莫里埃尔》,突破性塑造了一位寡妇形象,凭此摘得威尼斯影后桂冠。

图片

《莫里埃尔》剧照)
在与雷乃合作之前,塞里格已在巴黎和纽约接受了近十年的戏剧表演训练,也曾在“垮掉的一代”先锋作品《拔出雏菊》(1959)中首次亮相银幕。她的艺术生涯离不开成长环境与家人的支持——1932年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父亲亨利·塞里格是著名考古学家,母亲埃尔米娜·德·索绪尔是女性航海先驱,兄长弗朗西斯·塞里格是知名作曲家。后与家人移居纽约,精通法语、英语和德语。演艺生涯遇到困境之时,他的父亲只是说:“重要的是,去做你生来就该做的事。”
图片
继雷乃之后,声名鹊起的塞里格又陆续与多位著名导演合作了多部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偷吻》(1968)、雅克·德米《驴皮公主》(1970)、路易斯·布努埃尔《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弗雷德·金尼曼《豺狼的日子》(1973)等。
尽管塞里格饰演的女性角色已十分多元,但她始终对此感到不安,在不断反思与颠覆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刻画“外界想要的形象”,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属于女性的表达。
图片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剧照)
“若女性可以讲述自我,情况将大不相同,我们将会看到前所未有的角度。”塞里格开始更多与那些价值观相似的人合作,包括那些并不知名、甚至没有任何经验的女性导演。
联合国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也正是这一年,德菲因·塞里格收到了三位女性导演的邀约——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让娜·迪尔曼》)、波兰籍法国导演利利亚纳·德·凯尔马德克(《阿洛漪丝》),以及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印度之歌》)。
图片
(德菲因·塞里格与玛格丽特·杜拉斯)
就连塞里格自己都感到奇怪——“和女导演合作对我而言是新鲜的事,我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但也只是感叹道:“我们一定能够互相感应。”
之后她又与更多女导演合作,比如与德国女性导演乌尔里克·奥廷格合作了多部具有先锋气质的影片,包括《怪胎奥兰多》(1981)《蒙古的圣女贞德》(1989)等,还有更少被讨论到的帕特里夏·莫拉兹《迷失之路》(1980)、波姆·梅弗尔《一粒沙子》(1982)等。
图片
《让娜·迪尔曼》剧照)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十分具有前瞻性。《让娜·迪尔曼》在2022年被《视与听》杂志选为“影史最佳电影”。纪录片《围绕让娜·迪尔曼》中记下了当时拍摄的真实情景——阿克曼蹲在塞里格身边讲述自己作为导演的想法,塞里格却一次次犀利又温柔地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长镜头?你的解释还不够。”
不了解的观众看这部纪录片时,或许会对这种有悖于传统“导演中心制”的相处模式感到困惑。但正如塞里格所说:“因为我们都是女性,所以更容易将导演和表演融为一体。我认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导演不会再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这些模式都会改变。”
图片
(德菲因·塞里格与香特尔·阿克曼)
1968年起,德菲因·塞里格开始积极投身于法国女性解放运动,更探索着自己在演员之外的可能性。她是如此投入,当时与她合作戏剧的著名剧作家让-克洛德·卡里埃都在随笔中抱怨:“德菲因完全忘记自己是演员,蜕变成为一位女战士,再也不跟我谈这出戏了。”
1974年,塞里格与瑞士导演卡罗尔·罗索普洛斯等人相识,共同创立女性主义影像团体“Les Insoumuses”,拍摄了《人渣宣言》《美丽噤声》等实验影片,不仅探讨电影行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关注到更广泛的社会平权问题。
1982年,几位女性又共同成立了“西蒙娜·德·波伏瓦视听中心”,收集制作有关妇女权利和艺术创作的视听文件,该机构至今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女性影像档案馆之一。
图片
“我想让人们好好听这些女性讲话,毕竟这是第一次有人问她们这些问题。”
1990年10月15日,58岁的德菲因·塞里格带着未完成的理想离世了。她还有很多话想讲,还有很多事想做,好在人们仍以各种方式纪念着她,感受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又多元的女性形象,践行她视为生命的女性主义。
图片
图片

对谈嘉宾

卓悦,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法国文学、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和当代法国电影。法国文论家乔治·巴塔耶,罗兰·巴特和巴斯卡·基尼亚尔研究专家,出版法语著作《在可见的另⼀端:从巴特、巴塔耶、拉康和基尼亚尔谈法国战后的古风及对考古的想象》,即将出版英文编著《法国理论在中国》。其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于英、法、美及中国著名期刊,法国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多类A&HCI和CSSCI期刊编委会委员和审稿人。

张念,女性主义哲学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媒体誉为"当代性别研究的领军人物”,"女性主义思想先锋”。张念教授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哲学学术背景中,长期专注于女性欲望、处境、性差异和伦理-政治行动的批判性研究,专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阿伦特:政治的本原》,论文集《女人的理想国》,译著《性差异的伦理学》。
图片

参与方式

活动时间2025年4月19日 周六14:30

活动地点上海电影博物馆一楼序厅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点击下方链接报名(如参观博物馆需另购门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