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胃癌五步曲”的概念被民众所了解后,很多人一看到胃镜报告上的“萎缩”二字就十分紧张。那么,萎缩性胃炎的报告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胃镜报告中萎缩性胃炎的简单判定
1.报告中未写“萎缩性胃炎”不代表一定没有萎缩性胃炎
在胃镜问世前,由于缺乏完整的病理标本、确切的诊断手段,临床上关于慢性胃炎的分类及诊断命名比较混乱。随着胃镜技术的开展更新,尤其是电子胃镜的应用,如今,可将胃炎基于病因、内镜所见、胃黏膜病理变化和胃炎分布范围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常用悉尼系统(Sydneysystem)和新悉尼系统(updated Sydneysystem)慢性胃炎分类,是由内窥镜和解剖病理学两部分诊断组成。但因为普通白光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所以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所以,如果胃镜报告上没有写“萎缩性胃炎”,此时仍需结合病理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若报告中出现“自身免疫性胃炎”,则是过去常说的A型胃炎,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一种。
2.报告中写明“萎缩性胃炎”则需予以重视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临床诊断以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但随着对日本木村·竹本分型的京都胃炎分类的学习,以及内镜形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木村·竹本分型描述也常出现在胃镜报告中。
萎缩性胃炎根据分布的范围,分成萎缩在贲门与幽门之间不相连的闭合型(C型,范围从胃窦,胃角,胃体小弯至贲门分别为C1、C2、C3,C是英文close的简称)和萎缩从贲门延伸至幽门的开放型(O型,病变的范围在胃体,O是英文open的简称)。因此,如果内镜报告中标明了萎缩性胃炎,患者需予以足够重视,并结合内镜病理或内镜精查。

胃镜病理报告中萎缩性胃炎的简单判定
目前通行的胃镜病理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描述部分,描述了不同取材部位包括炎症、活动、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和Hp感染等6项主要观测指标及其他组织学变化(如上皮变性、糜烂、小凹上皮增生、固有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脂质岛、假幽门腺化生、胰腺化生、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等)在内的情况;另一个是结论部分,给出了病理医师的组织学诊断意见,也就是给临床医师或病患看到的结果。
1. 取材部位:即内镜医师操作中的取材部位,也就是组织送检时标注的位置。胃的具体部位如下:

2. 描述情况:将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单列,其他描述内容依次排序:炎症/活动→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就基本对应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化→胃异型增生→胃癌的几个阶段,因此,在出现萎缩后的情况,都要引起医患的高度重视。
1)炎症,是指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活动,是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
2)萎缩,是指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
3)肠化,是指胃粘膜上皮中出现肠上皮。萎缩进一步可以转变为肠化,萎缩和肠化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所以,只看到肠化的地方可能在结论中可能就只写非萎缩性胃炎,见肠化,如果不注意,很多人就会以为没有事情了。
4)异型增生,现在又常用“上皮内瘤变”来描述,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肿瘤的危险性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加。

3. 相关情况:在具体的描述上,一般用-、+、++、+++依次表示阴性、轻度、中度和重度,用1、2、3……等表示该部位活检的块数。因此对于多块标本检测有差异的时候,会用+/++等表示看到的不同情况。
4. 结论评估:如果结论明确写了萎缩性胃炎,则需根据病因及轻重程度不同,采取合理规范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的萎缩可以延缓、甚至逆转;但如果报告中并没有写明萎缩性胃炎,却出现了肠化、异型增生(尤其是上皮内瘤变)等字样,则表明危险程度比萎缩性胃炎更高,如果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必要时短期内复查或是行内镜精查了;如若看到“癌”的字样,则应及时找医生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消化内科相关专病门诊信息

【慢性胃炎专病门诊】: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专病门诊】:
【免疫相关性胃炎专病门诊】:
【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病门诊】:
【胃癌专病门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服务号

订阅号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