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客教育实践

共探科创教育新径

闵行区工程技术教研活动

近日,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本学期首次工程技术教研活动在华师永德学校创客中心举办。活动以“深化创客教育实践,共探科创教育新径”为主题,由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喻承老师主持,吸引了全区30余所中小学科技教师参与,围绕赛事筹备、教具开发与创客教育展开深度研讨。

赛事赋能,构建创新成长阶梯

为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潜能,喻老师立足区域科创教育发展目标,规划了覆盖全学期的多元赛事矩阵。

多维赛事体系:3月至7月,将陆续举办创造发明大奖赛、海峡两岸创客大赛等6项赛事,涵盖人工智能、工程设计、发明创造等领域,为学生提供阶梯式成长平台。

以赛促学新路径:活动中重点解读赛事评审标准,强调作品需兼具技术应用与社会价值(如解决环保、医疗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跨学科思维。

赛事参与规划:华师永德学校科技教师团队全程参与赛事辅导策略研讨,推动科技课程与竞赛项目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从课堂知识向创新实践转化。

教具开发,赋能深度实践壁垒

教具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凸显其对科学素养培养的独特价值。现场展示了十余项自主研发的学科教具,覆盖物理、天文、信息技术等领域,教师们围绕教具设计理念、课堂转化策略展开多维度研讨。

从定性到定量,破解教学难点:七宝二中张杨敏老师分享了《基于ESP32和DIS传感器的液体压强系列化实验自制教具实践研究》。该教具通过Arduino平台实现液体压强的定量测量,突破了传统U形管压强计仅能定性分析的局限。学生在实验中不仅掌握了传感器技术,更通过数据对比与误差分析,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公式的物理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该成果荣获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成为“教具赋能课堂”的典范。

让卫星通信触手可及: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喻承老师设计的《卫星激光通信图像传输原理演示装置》以树莓派为核心,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模拟操作,将高深的卫星通信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实践体验。学生在组装、调试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激光通信技术,更建立起物理与信息科技的跨学科认知框架,为未来参与航天领域创新奠定基础。该成果同样荣获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多元化教具生态:各校教师还展示了太阳系动态模型、月相成因演示仪等教具,将抽象的天文现象转化为可视化操作。这些工具通过“做中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激发其对科学探索的持久兴趣。

创客共育,激活区域协同生态

喻承老师总结了2024年闵行区创客教育成果,并发布2025年发展规划,强调通过校际协作提升科创教育质量:

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区域教具开发联盟,推动技术方案与教学案例库的互通;

师资联合培养:定期举办跨校教研工作坊,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技术整合能力;

学生成长联动:打造校际创客马拉松、联合课题研究等活动,拓宽学生实践平台。

随着“双新”的深入落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程技术教研组积极尝试教研活动改革,致力于构建更规范、更契合区域和教师发展的教研新生态。在具体举措上,精心进行环节的优化设计,让教研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将政策分析和理论研讨纳入区域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能及时把握教育政策动态,夯实理论基础。定期安排教师分享教学和参赛经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邀请名家名师做客,开展共同交流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汲取先进理念。针对各类赛事进行分析研讨,并引入定量化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精准把握赛事要点,提升参赛水平。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