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青浦区学校少年宫联盟奥尔夫第二次教师培训在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顺利开展。青浦区幼儿艺术活动负责人、奥尔夫项目负责人郭艳丽老师主持本次培训,上海市市西中学顾圣婴老师担任本次培训主讲,区各学校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35位音乐老师出席本次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两个部分。

一、理论学习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之“本土化”探索》

在理论学习部分,顾老师对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作了简单介绍,强调奥尔夫教学法的“本土化”探索。顾老师强调声势作为奥尔夫教学法中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身体为媒介进行节奏与音乐的表达,将身体视为最直接、自然的“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创造节奏与音色,并鼓励大家结合中国的经典性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反应能力。

二、实践体验 

《奥尔夫教学之“本土化”实践运用》

实践体验部分,顾老师带来了三个教学活动。

1. 声势四拍反应训练:以《Fly me to the moon》为音乐,开展声势音色训练、空间行走、拍掌互动等,融入“过”指令跨越身体部位的动作练习;

2. 3579主题活动:围绕儿歌《啄木鸟》,设计身势动作组合(如3+1拍休、3+5节奏变化等),包含听辨节奏组合、“shuffle”练习及四声部卡农训练;

3. 瑶鼓舞曲教学:学员围成圆圈,进行瑶族舞蹈手势动作学习,涵盖A段主题旋律模仿、缓冲部分拉手上下摆动,以及B段声势节奏教学。

本次奥尔夫音乐教师培训圆满落幕,老师们通过身体力行的声势探索、即兴创编与协作实践,深刻体悟了“以人为本、回归本能”的教育哲学。期待各位老师将奥尔夫“元素性音乐”理念融入课堂,以节奏为桥梁,以身体为媒介,唤醒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创造力。

培训教师心得

再次参加顾老师的奥尔夫音乐培训,深感荣幸,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也有了新的感悟。

一、熟悉素材,为教学注入灵魂

在开展奥尔夫教学活动前,教师对所选用的音乐素材务必做到了如指掌。这不单单是对旋律、节奏等基础元素的了解,更需要对音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从情感的起伏转折,到风格特点的精准把握,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甚至,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教师自己去制作音乐,这些,我们从顾老师的培训中都能看到。

当教师对教学素材了若指掌时,就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环节,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巧妙融入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二、因材施教,让奥尔夫教学落地生根

奥尔夫教学法适用年龄范围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年龄段,从天真烂漫的孩童到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都能在奥尔夫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乐趣、收获成长。但同时,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以培训活动的热身环节为例,顾老师运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这四个简单的身体动作展开教学,从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一轮都提出不同要求。这让我联想到自己一二年级的教学课堂,对这些低段孩子来说,能在行走过程中找到同伴并完成拍手动作,已然达标。而能迅速地对老师在某一动作前喊出的“过”做出反应这一步骤,不仅对孩子们难度较大,即便是成年人,面对快速变化的指令,也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与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有所收获。

——上海市博文学校 陈琴

参加郭艳丽老师主持、顾圣婴老师培训的奥尔夫音乐与潘振声经典儿歌融合创意培训,是一场充实又充满惊喜的学习之旅,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感悟。

顾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深入浅出地讲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复杂的音乐教学理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节奏训练时,顾老师通过大量实例和互动,让我理解如何引导幼儿感受节奏,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力。

潘振声的经典儿歌旋律简单优美、歌词充满童趣,与奥尔夫音乐注重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理念完美契合。在顾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通过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将一首简单儿歌演绎出多样风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经典儿歌的丰富表现力,也认识到音乐教学的多元可能性。

回顾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仅是教学技能,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今后,我会把顾老师传授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以幼儿为中心,借助经典儿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音乐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上海学前教育学院附属青浦实验幼儿园 钱婷婷

这是第二次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我的心情可以用“豁然开朗”和“跃跃欲试”来形容。如果说第一次培训让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了模糊的认知,那么这一次的沉浸式学习则让我更清晰地触摸到了它的精髓,也更坚定了将这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融入日常活动的信心。

培训中,顾老师从热身游戏开始带着我们走进节奏的世界,从简单的三拍子节奏到复合型节奏,再借助乐曲,通过分组的叠加与变化,编织出层次丰富的“声势交响曲”。都刷新了我对音乐、节奏、律动的新认知。也让我迫不及待想尝试在班级里设计类似的活动:比如身体打击、位移变化、声势或动作卡农,让孩子们为喜欢的儿歌配上专属的节奏或者音效动作……

奥尔夫曾说:“音乐教育应如泥土,滋养种子自然生长。”声势教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让我意识到原来音乐教育可以像“游戏”一样自然流淌,孩子的身体就是他们表达世界的语言。这场培训不仅刷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更让我找到了打开幼儿创造力与社交力的钥匙。

——朱家角第二幼儿园 阳丽君

撰稿丨郭艳丽

审稿丨曹吟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