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沿科技动态
1.美国超级计算机Aurora正式向全球科学界开放
2月5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宣布超级计算机Aurora已全面投入使用,并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这台超级计算机能够提供超过 1 FP64 ExaFLOPS 的模拟计算能力,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供高达 11.6 混合精度 ExaFLOPS 的性能。这是全球超级计算机技术的重大进步,将显著提升科研计算效率,并为生物医药、气候建模、量子模拟等领域提供强大算力支持。
2.欧盟公布《人工智能法案》指导方针草案
2月4日,欧盟公布了《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的指导方针草案。该法案对雇主、网站、平台等主体合规利用AI技术的方式和情景作出进一步解释说明,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AI的法案。尽管这些指南本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们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以避免违反相关法规的风险。根据新指导方针,企业若滥用AI进行潜意识操控、欺骗误导或歧视性对待个人或群体,可能面临高达3500万欧元或全球年收入7%的罚款。同时,针对犯罪抓捕、医学治疗、军事使用等领域提供了一定的豁免条款。此法案将AI应用风险分为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最低风险四类,并设定了不同的监管要求。随着首批规则的生效,特别是禁止“不可接受风险”的行为,这标志着欧盟在全球AI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欧洲人工智能办公室作为关键机构,将在法案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可信AI的发展并防范潜在风险。
3.CBInsights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报告》
2月24日,CBInsights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报告》。报告显示,市场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初创AI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未来技术创新和突破充满期待。报告总结了六大趋势:第一,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风险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其中超大规模融资(单笔金额超过1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行业重心从垂直应用转向基础设施。第三,欧洲特别是以色列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第四,并购活动持续活跃,全年共完成384起并购交易。第五,独角兽企业快速崛起,全年新增的32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几乎占当年新晋独角兽企业总数的一半。第六,科技巨头通过战略投资构建自身AI生态系统。
4.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今年全球机器人五大趋势
1月24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今年全球机器人五大趋势。一是协作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因其灵活性和易集成性使其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二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人将更加普及,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新任务。三是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医疗、物流和个人助理领域。四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绿色机器人技术成为新的研发热点,致力于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五是机器人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将加速行业发展,通过提高互操作性和降低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及应用扩展。这些趋势预示着机器人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5.深圳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
2月23日,深圳市宣布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旨在加速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此基金聚焦于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及具身智能方向,重点关注和支持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重要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投资领域涵盖了机器学习算法、智能硬件、自动化解决方案等前沿技术方向,并鼓励跨行业的融合应用,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此外,基金还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深圳市政府将提供包括人才支持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6.智元机器人发布其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
3月14日,智元机器人发布其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该模型基于多模态大模型(VLM)和混合专家系统(MoE),能够高效处理文本、图像及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这标志着公司在实现人形机器人环境感知和任务执行效率提升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前,智元于今年1月6日完成了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的量产,并推出了售价约10万元的全球首款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整装组件。
杨浦创智汇
1.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设计出一种可提升锂电池寿命的锂载体分子
2月12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突破锂电池设计原则,创新性地利用AI与有机电化学结合,成功研发出锂载体分子CF₃SO₂Li,使废旧电池通过“打一针”精准补锂,实现无损修复。该技术可将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循环次数达12000-60000次,显著降低报废率。初步实验验证其成本占比低于10%,具备商业化潜力,可广泛应用于储能、光储一体化等领域,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靶点
2月21日,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在《科学》发表研究,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揭示病理性
α-突触核蛋白传播机制,并筛选出可延缓病程的小分子药物bemcentinib,有望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研究采用AI辅助、数据驱动方式,在7000余种化合物中成功找到有效抑制剂,为帕金森病“标本兼治”提供新思路。团队将进一步研究该靶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助力全球治疗突破。
3.复旦大学张波教授团队等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
2月14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张波教授团队、徐一飞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氧化铱纳米颗粒嵌入氧化铈载体中,形成一种稳定且高效的负载型催化剂,将铱的用量降低了85%,并大幅提升了催化效率,使器件整体能效提升了65%。此突破有望降低PEMWE制氢技术的成本,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助力电解水行业降本增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
4.同济大学周彩存教授团队成果显示依沃西单抗显著改善晚期肺癌疗效
3月8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周彩存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型抗肿瘤药物依沃西单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卓越疗效。作为一种四价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同时靶向PD-1和VEGF,协同阻断并改善安全性。研究显示,依沃西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1个月,显著高于帕博利珠单抗组的5.8个月,客观反应率也从39%提升至50%。该成果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
5.同济大学闫冰团队利用σ-π超共轭作为高性能荧光共价有机框架的设计策略
2月25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闫冰教授团队提出利用σ-π超共轭策略设计高性能荧光共价有机框架(COFs),显著增强了COFs的固态发光性能。该方法为开发新型发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COFs在传感、光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6.上海理工大学郑嘉鹏团队在圆偏振OLED取得新突破
2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郑嘉鹏副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中山大学邵磊教授合作,将特制的螺旋状金属纳米颗粒融入OLED器件,使其直接发出具有旋转特性的圆偏振光。该技术实现了2.5%的发光效率和0.3的不对称因子,兼顾了亮度与圆偏振特性。这项创新为AR眼镜成像和便携式医疗检测设备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7.复旦大学拟转化成果:肿瘤外泌体的高灵敏检测及应用
2月,复旦大学发布拟转化成果:肿瘤外泌体的高灵敏检测及应用。课题组负责人陈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研发双功能聚多巴胺修饰SERS传感界面,仅需2μL样本即可精准识别单个肿瘤外泌体,解决复杂样本中外泌体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实现外泌体蛋白质与核酸的定量检测、在可视化检测中提升灵敏度。临床验证表明,该方法可区分胰腺癌患者与健康人,识别肿瘤一期、二期、三期及转移与非转移状态。
8.同济大学拟转化成果:路面多维度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
2024年,同济大学发布“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其中杜豫川教授团队的路面多维度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获评。
该技术针对传统路面检测效率低、数据维度单一及养护决策滞后等问题,开发出多维度高频检测装备,能够快速获取路面平整度、裂缝、车辙等多项指标数据,并结合智能算法实现实时分析与评估。同时,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养护技术,优化养护方案,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该技术由联合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
9.上海理工大学拟转化成果: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在工博会上展示了机械工程学院朱大奇教授团队研发的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
该机器人针对远洋船舶及水下装备表面附着的贝类、藻类和锈斑问题,突破了浮游与爬行模块化重构技术、水下负压吸附机构及水下空化射流清洗工具等关键技术,能在深海环境中高效清除附着物。这不仅提升了船舶航行效率和使用寿命,还可降低油耗,应对海洋生物附着每年造成的超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系统采用智能控制,适应复杂水下环境,广泛适用于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的清洗需求。
10.复旦大学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让截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3月4日,全球首批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这一临床概念验证的成功,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在神经修复领域的潜力,也因其科幻般的应用场景(如“意念控制行走”)引发公众强烈兴趣。研发团队未来将对本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确保脑脊接口技术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帮助更多瘫痪患者重新站起。
11.《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发布
3月1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该方案覆盖杨浦全域约60.61平方公里,规划为科技创新策源区、产业创新承载区、生态创新融合区和辐射溢出联动区四大功能区,旨在构建全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城区。目标至2027年,区内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GDP的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全市比重超20%。至2035年,杨浦将成为全球新质生产力高地,助力上海建成卓越的国际大都市。
12.复旦大学戈维峰团队研发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
复旦大学戈维峰团队持续研发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赋能市场上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本体,打造面向特种服务(如航空航天、消防救灾)和家政服务的人形机器人产品。3月11日,与陕西火星智造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上海维象极限机器人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复旦大学科技园内。公司以“通用具身智能”为核心,通过四大模块技术突破,结合算法轻量化、场景泛化与人机协作方向,致力于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推动AI从专用向通用化演进。戈维峰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青年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人形机器人通用智能。
杨浦群英荟

本期人物:李骏
1961年3月出生于上海,198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首席教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基础数学中的代数几何,特别是模空间理论研究。解决了代数曲面上向量丛模空间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本期人物:李杰
1957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88年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期平台: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
2024年5月,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复旦大学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同建设,旨在提供一个集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汇聚多学科专家资源,提供概念验证所需的实验设施和技术指导,帮助项目跨越研发阶段与商业化之间的“死亡谷”。其重点支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旨在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
本期团队:心活人工智能科技
心活人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教育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学校、机构及个人提供系统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国家AI人才培养。公司创始人李喜,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硕士,拥有AI领域技术专利,曾从事教育机器人研发与企业管理工作。
本期团队:纬景储能
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集长时储能电池研发和智能制造为优势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本征安全、超低度电成本的储能电池实现安全、绿色、平价的未来能源。
2023年10月,纬景储能位于广东珠海的“超G工厂”正式投产,成为全球首个吉瓦级液流电池生产工厂。该工厂以其标准化、高自动化和数智化的特点,树立了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