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星梦启航——舞在阳光下”上海学生舞蹈联盟专场上,上海市学生艺术团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团携原创舞蹈《塑梦乐园》精彩亮相,以充满童趣与艺术感染力的表演,成为当晚舞台上的一抹亮色。

花絮视频

非遗新绎  塑梦舞台

原创舞蹈《塑梦乐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为创作蓝本,巧妙融合民间泥娃娃的造型特点,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夸张的表演方式、鲜明的民俗风格,将灵动的泥娃形象与童真记忆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欢乐、活力的世界,编织出跨越时空的成长寓言。

汗水铸就 闪耀舞台

作为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舞蹈团的原创作品,《塑梦乐园》历经半年精心打磨,团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排练,最终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盛会上精彩呈现,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家校共谱 以舞同心

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指导以及家长和学生志愿者们的帮助与支持。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从服装、发型、拍摄等工作到后期剪辑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舞台的灯光会熄灭,但这份携手同心的感动将永远闪耀。我们期待继续与各位携手,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绽放精彩的舞台!

舞者说

陆怡琳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

当《塑梦乐园》的音乐响起时,我仿佛感受到泥巴在指尖苏醒。作为领舞的我,脸上画着夸张的泥娃娃腮红,扎着可爱的小辫子,穿着圆滚滚的衣服,扮演了一个贪吃的泥娃娃。这场以泥塑为灵感的舞蹈,让我们二十个穿着色彩鲜艳衣服的舞者,在舞台上变成了会呼吸的泥偶,用笨拙的曲线描绘灵动的画面。当灯光打在我身上时,我的记忆回到去年的夏季,我们曾为一个"泥人打滚"的动作摔得浑身淤青,却在彼此的笑声里学会了用身体讲故事。在一次次的排练、磨合、不断地修改中完成了这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剧目。当剧目接近尾声,“复活的泥塑”又定格后,我才明白原来非遗不是玻璃罩里的老物件,当我们用肢体语言诠释泥娃娃的灵动,用舞蹈的魅力展现陶土的韧性,那些沉睡千年的技艺,正在我们年轻的血管里重新流动。

申添力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齐心塑梦 舞动非遗”聚光灯下我们站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这段经历让舞蹈团的每位团员都收获了太多珍贵的回忆。首先要感谢所有的老师们的指导纠正,让我从放不开到逐渐掌握每个动作的神态韵律,老师们让我真正地了解到非遗艺术的魅力。也感谢每位家长志愿者们用针线缝起的服装、用双手熟练扎起的发型、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画面,让我明白这场演出凝聚的不仅是老师的付出也有着家长给我们的坚实保障。更要感谢我的伙伴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默契合作,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欢笑,互相纠正动作,共同进步。当音乐响起时,我们像被点化的陶土小人;手臂一摇一晃,就像刚被匠人捏好的,关节处还带着未干的陶土而特有的僵硬感。但渐渐地,随着欢快的旋律,我们的动作越来越灵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般。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我们保持着泥娃娃经典的表情,但眼睛里盛满的笑意却让整个舞台都生动起来。这份珍贵的友谊,比掌声更让我珍惜——泥娃娃家族。

艺术不仅是表演,更是传承,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塑梦乐园”!

马怡然  上海市南洋中学

当灯光聚焦,音乐奏响,那一刻,曾经流淌的汗水都化作了璀璨的星光。热烈掌声的背后是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舞蹈团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从步伐的韵律、道具的配合,大家都力求精准无误,让我们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呈现出精彩的自己。在演出现场,我们欣赏到了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能与这些优秀作品同场演出,我深切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每个舞蹈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多元的碰撞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边界是无限的。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此次演出是我舞蹈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进步,更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次经历将激励我不断追逐舞蹈梦想,继续探索舞蹈艺术的无限可能。

尹恩惠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这次“星梦启航—舞在阳光下”上海学生舞蹈联盟专场演出,从童真童趣到文化传承,从成长记忆到家国情怀,让我们所有演员及台下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满腔热血。借这次机会,我们见证到了各个团队的优秀作品,我也对她们的舞台表现力、作品创作想法等十分敬佩。在与她们同台演出时,我会想到我们都是对舞蹈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我们都朝着同一方向前进。这次我们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舞蹈团带来的《塑梦乐园》作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为创作蓝本,借泥塑的造型特点与舞蹈融合,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欢乐、有活力的世界。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青少年群体以舞蹈为媒介传递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这种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正是新时代美育成果的最好体现,期待非遗在青春舞台上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郑依依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

当舞台灯光亮起,那些由肢体塑造的泥娃娃仿佛从古老传说中苏醒过来。参加《塑梦乐园》的表演,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更是可以在现代舞台上跳跃的生命力。我们的每一个关节都成了塑造泥塑的刻刀,每一次呼吸都带动着泥土的韵律。夸张的肢体语言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桎梏,让泥娃娃的天真烂漫在舞台上肆意流淌。那些源自民间的造型元素,经过现代编舞的解构重组,竟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当代美感。当音乐响起,我们不再是舞者,而是从匠人手中跃然而出的泥娃娃,用夸张而充满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最纯粹的欢乐。夸张的演绎与幽默的造型,从不解到在剧目中“玩”起来。不仅是我与搭档们日益磨合的效果,更是我们与泥塑娃娃的跨时空交流。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隐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涅槃重生。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们不是在表演泥塑,而是让自己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泥塑。

鲍易  上海市第二中学(梅陇校区)

当舞台灯光亮起的瞬间,我仿佛被注入了泥土的灵性。作为《塑梦乐园》的参演者,每一次舒展肢体都是在重塑民间艺术的基因——我们以现代舞的呼吸节奏唤醒沉睡的泥娃娃,让传统泥塑在律动中生长出新的年轮。排练时反复打磨的"泥性"动作,此刻在舞台上开出了花。指尖流淌的不仅是舞蹈语汇,更是匠人捏塑时掌心的温度;关节顿挫的韵律里,藏着千年泥塑艺术的生命密码。当观众席传来孩童的笑声时,我忽然懂得:我们不只是表演者,更是为传统文化搭建时光隧道的泥瓦匠,让古老的童真穿越时空,与现代人的童年记忆温柔相认。音乐落下最后一个音节,在我们流淌的汗水里,沉淀着比掌声更珍贵的收获。那些在排练厅与编导讨论动作质感的周末,那些在练习时留下的汗水,都化作舞台上的鲜活呈现。这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实验,让我真切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搏——真正的非遗活化,不是将文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在当代语境里重新呼吸。

泥娃娃不会说话,但舞蹈给了它心跳。在灯光暗下的瞬间,我知道这场关于泥土与生命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塑梦乐园》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非遗与现代艺术交融的视觉盛宴,更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最后,再次感谢所有领导、老师、家长志愿者的支持与帮助,愿家校携手铸就艺术之旅,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