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科普、教育、人才、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助推学校在“双减”政策下的综合素质教育,探索“大中小”贯通式气象人才培育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和气象强国建设培育后备人才。

活动目的

以“研智慧气象 启科学梦想”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三届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暨首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是2025年世界气象日和全国科技周期间上海的重要活动内容。旨在通过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全市中小学校学生搭建探究科学的气象舞台,同时促进长三角地区气象科普科创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孩子们的科学家梦想插上气象科技的翅膀。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上海市气象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上海市气象学会

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

江苏省气象学会

浙江省气象学会

支持单位: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市科普基金会

上海万博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浦东新区气象局

宝山区气象局

闵行区气象局

嘉定区气象局

金山区气象局

松江区气象局

青浦区气象局

奉贤区气象局

崇明区气象局

吴江区气象局

嘉善县气象局

活动对象

本市及长三角示范区内的

1至12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

1

3月21日

大赛启动仪式,活动方案发布。

2

3月21日至5月5日

作品征集和提交。

3

5月6日至5月中旬

专家评审。

4

5月下旬(科技周期间)

获奖作品展演暨颁奖典礼。

活动内容及安排

围绕“研智慧气象 启科学梦想”主题,举行气象知识竞赛、气象主播秀、气象科创与科学考察等三大主题活动,设长三角示范区板块,具体内容如下:
(一)气象知识竞赛
图片
📍活动内容 🍃
(1)本次知识竞赛题目范围为: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天气基础知识以及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
(2)本次知识竞赛为个人赛,采用线上答题的方式,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竞赛平台,实名注册后参赛答题。正式答题前可进入模拟竞赛学习气象知识,模拟竞赛可多次答题,正式竞赛每位学生有三次答题机会,取最高一次进行排名,完成答题后可下载证书。
(3)单个学校参赛选手超过6人(含),且综合成绩优异的,将作为后续全国气象知识竞赛的候选推荐团队。

📍活动对象 🍃

上海市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在校学生。
竞赛分小学、初中、高中3个组别。
小学组:3-5年级;
初中组:6-9年级;
高中组:10-12年级。

📍活动时间 🍃

2025年3月21日—5月5日

📍参赛网络入口 🍃

图片

(二)气象主播秀

图片
📍活动内容 🍃
自主命名,播报内容可围绕气象科普、气象科创、天气播报、生活气象知识、我与天气的故事等内容开展;也可围绕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开展;也可结合与气象相关的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来开展,鼓励用AI进行节气场景演播;也欢迎在播报的同时,借助实验器材、道具等开展与之相关的科学实验。鼓励学校或集团校统一组织,设计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播报内容。对于完整展示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将在单项作品和优秀组织单位评选中给予加分,特别优秀的二十四节气完整作品还将有机会被推荐至上海技交所挂牌推广。
二十四节气素材可参考以下链接:24节气素材链接.docx
设置长三角示范区特别环节,鼓励展示示范区特色气象文化,优秀作品将在长三角地区媒体平台同步展示。

📍活动对象 🍃

上海市及长三角示范区内的小学、初中在校学生。
竞赛分小学、初中2个组别。

📍活动时间 🍃

(1)视频提交时间:2025年3月21日—5月5日
(2)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参加大赛颁奖典礼的现场表演。

📍活动细则 🍃

(1)将“气象主播秀”拍摄成视频,在线提交。

(2)内容要求:

★视频内容需包括简短的自我介绍和与符合主题的播报内容。

★小主播全程出镜,表现自然大方,播报完整流畅。

★播报形式独特有创意。

★首届大赛的获奖作品不允许再次申报。

(3)视频要求:

★视频时长:3分钟以内(含),不得超时。

★画面清晰稳定,曝光与色彩正常,音频干净不失真,可加入适当配乐及动画效果,令视频更具观赏性。

★16:9横屏拍摄制作,文件要求为mp4格式,提交的视频容量需小于100Mb。

(4)报名及递交作品方式:

需准备200字以内的作品介绍,与视频作品一起提交。敬请自行保留好更高清晰度的视频。

图片

(5)优秀获奖作品将在各线上或线下平台上进行作品的展示。

(三)气象科创与科学考察

图片
📍活动内容 🍃

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联系学习、生活或劳动、体育等,通过气象观察日记、气象科学探究报告、气象科创小论文三个类型的创新作品阐述对气象相关科学的解读。

(1)气象观察日记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气象观测、数据记录或与气象有关的环境观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实践经历、学习体会等写成气象观察日记,作品中应包含不少于1周的气象数据记录。

(2)气象科学探究报告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联系各类学习、生活或劳动、体育等,聚焦某些问题,开展与气象科学相关的探究实践活动,并以气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总结,撰写气象科学探究报告。作品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调查报告、科学实验探究报告、对气象及气候变化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到的研究报告、通过文献调研进行的综述等。

(3)气象科创小论文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从长期关注的气象问题,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新闻资讯中提炼出的气象问题,社会热点中形成的气象问题等角度提出问题和思考,利用真实的数据作为理论支撑,形成气象科创小论文。

作品的气象数据来源可利用专业校园气象站,也可借助上海市气象学会公众号、“上海知天气”APP、上海天气、苏州天气APP、嘉兴天气网等途径获取,数据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鼓励跨地区小组合作,形成长三角示范区联合研究项目。

📍活动对象🍃

上海市及长三角示范区内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在校学生(3-12年级)。

分气象观察日记、气象科学探究报告、气象科创小论文3个组别。

📍活动时间 🍃

(1)作品提交时间:2025年3月21日—5月5日;

(2)作品初评:2025年5月中旬,组织专家初评,公布入围终评的项目;

(3)作品终评:2025年5月下旬,终评答辩。(具体时间和要求以终评通知为准)

📍活动细则🍃

(1)报名及递交作品方式:作品以PDF格式在线提交。需准备200字以内的作品介绍,与作品一起提交。

图片

(2)优秀获奖作品将在上海市气象学会、少年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展示。

(3)线下集中展示:各组别部分一等奖作品将在大赛闭幕式现场展示,展示作品需根据另行通知做成统一规格展板。

(4)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小组人数应不超3人。

(5)将从“气象科创小论文”一等奖中优选部分创新成果突出的作品,可由主办方安排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副教授或气象部门高级工程师及以上级别专家,对作者一对一辅导,指导其作品参加202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参与方式

关注“上海市气象学会”公众号,点击资讯活动-校园大赛进入活动征集页面,上传作品和参赛信息。

奖项设置

1.参赛学生奖项:气象知识竞赛设置气象达人(90-100分)、气象能手(75-90分)和气象卫士(60-75分),参赛学生通过线上答题后可获取相应证书。气象主播秀及气象科创与科学考察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参与奖。

2.指导教师奖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数量及获奖情况,颁发若干优秀指导教师奖。

3.学校组织奖项:根据学校集体组织参赛学生的人数及获奖情况,颁发若干优秀组织奖。

4.本次大赛特设“校园气象科普能手若干名,获奖学生有机会获得一次线下“复旦大学气象研学营” 或“长三角示范区气象研学营”机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参赛须知

1.所有申报作品不得含有任何违背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有悖于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得宣扬宗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2.要保证作品原创性,作品严禁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违反者一经查实将取消参与及评优资格。如造成第三者之权益损失,作品作者或组织须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秉承学生自愿参加原则,所有的申报学生须以真实身份参加评选,所有选手须保证所留联系方式畅通,无法取得联系的选手视为放弃评优。

4.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拥有发布、展览、编辑、出版等权利,可用于公益宣传和活动。

5.为配合比赛需要,主办方有权对作品进行审核,对作品格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

6.若报送作品参赛,则视作默认同意大赛规则。

7.在线上传作品完成后,显示“投稿成功”表示提交作品完成,本平台暂不支持预览,多次提交作品以最后一次为准。

8.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稿件来源:上海市气象学会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