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的写字楼群,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光芒——这不仅是经济腾飞的见证,更是1100亿吨建筑材料的实体化存在。北京大学团队在《工程》期刊发布突破性研究:通过融合卫星遥感、街景地图和机器学习,首次绘制我国50城“三维资源图谱”,揭示城市建筑存量相当于2017年全球资源开采量的1.2倍。其中,北京单城存量(6771兆吨)可填满2.4万个西湖,上海存量密度(每平方米6.1吨)堪比十层混凝土板堆叠。

从“摊大饼”到“叠高楼”:中国城市生长密码

研究团队用500米网格“解剖”城市:商业区每平方米囤积18%的建筑材料,而占地49%的公共区域仅贡献14%存量,如同“经济心脏”与“城市肺叶”的资源错配。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与道路存量比(BtR)达5.47,远超欧洲(3.45)和日本(1.65),印证“向上生长”的独特路径。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与陆家嘴的摩天大厦,在数据中呈现惊人一致性——每增加1万人口,建筑存量增速骤降80%,揭示城市化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填充”。

气候定时炸弹:重建50城需吞下全球60%碳排放 若用当前技术推倒重来,50城将产生320亿吨碳排放,等同2019年全球总排放量的60%。成都的CRV(碳替换值)高达2.57吨/平方米,相当于在每块地砖下埋入3桶原油。但转机暗藏其中:长沙、泉州等城市通过产业升级,用同等存量创造更高GDP,犹如“资源瘦身”的经济范本。研究用洛伦兹曲线揭晓,17城迈入“多中心均衡”阶段,建筑存量基尼系数降至0.58,接近收入公平线。

数据透视镜:机器学习破解城市“骨骼密度”

团队开发出“城市CT扫描仪”:用2000栋样本建筑的“材料指纹”训练AI,结合POI数据预测47城建筑存量,误差仅3.79%。北京五环内检测到812个“存量热点”,通过DBSCAN算法(密度聚类,类似用磁铁吸附铁屑)识别出三大发展阶段——单核聚集(如南阳)、多核扩散(如郑州)、次级中心崛起(如北京通州)。这种“聚集-分散-再聚集”路径,为雄安新区等新城规划提供数字蓝图。

技术解码

BtR比值:衡量建筑与道路资源配比,数值越高代表越倾向立体开发

碳替换值(CRV):拆除重建导致的碳排放,相当于城市的“气候欠条”

物质流分析:追踪建筑材料从矿山到楼宇的全周期旅程

未来挑战

研究揭示三大痛点:陶瓷、玻璃等材料预测误差达30%,供应链碳排放未完全统计,历史建筑数据缺失。正如论文作者黄周所言:“我们需要给每块砖头办‘电子身份证’,从源头锁定资源流向。”目前,团队正与住建部合作开发动态监测系统,目标2025年前实现城市存量“月更”。

行业启示:该研究为“城市矿藏”开发按下加速键——若精准预测2040年建筑报废潮,可提前布局年处理3亿吨废钢的循环网络。当全球紧盯新能源赛道时,中国城市的地下“钢铁油田”正等待智能开采,这或是碳中和战役的下一个决胜点。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