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纪念馆内的华罗庚雕像。作者供图
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一座庄严肃穆的华罗庚纪念馆巍然矗立,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作为华罗庚图文资料最完备的机构,馆内收藏大量华罗庚生前遗物、珍贵手稿信件等,展示这位人民科学家与数学同行,与国家和人民同行的一生。
1950年,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复印件)。作者供图
写公开信呼唤同胞回国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步入展厅,参观者总会被《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深深吸引。华罗庚两度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这一切都要从他曲折励志的求学成才之路说起。
1910年,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因家境贫寒,15岁时他被迫退学,终身只有初中学历。凭着数学天赋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华罗庚一边帮助父亲照料杂货店,一边自学数学。
1930年,他撰写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重视,1931年他被破格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从此正式踏上潜心治学的道路。华罗庚不仅完成了数学系课程,还自学英文、法文和德文,并在国外权威杂志上多次发表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关注。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两年内就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华氏定理”,受到国际数学界一致称赞。
1938年-1945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在煤油灯下研究数学。在战火纷飞、生活困顿的条件下,他写出了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秋,他应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展研究工作,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然而,他心里时刻牵挂着祖国。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选择第一时间回国。1950年,他在归国途中写下了2000多字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深情呼唤留美学生回国报效,建立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基础。
同年,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沈善炯等一批留美学生冲破重重阻碍奔向新中国,服务祖国建设。
华罗庚在推广“双法 ‘’。作者供图
到人民中普及科学方法
华罗庚还是科学普及的先驱,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的《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就是他到工农群众中普及应用数学方法的科普读物。
华罗庚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简称“双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能改进生产管理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力。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他致力于在工农中普及推广应用数学方法。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华罗庚把深奥的数学原理写成了几乎全是大白话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到20多个省市“送货上门”,深入工厂矿山、田间地头推广“双法”,还培养了一大批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
20多年间,“双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邮电、冶金等领域,解决了生产一线的诸多难题。许多单位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应用“双法”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工艺参数,经统筹安排,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当时有这样一组数据:冷硬铸铁工作辊加工效率提升32倍、四川省推广“双法”5个月增产节约2亿多元……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华罗庚心里装着人民的有力见证。
华罗庚曾说:“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华罗庚数学成就斐然,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更中意人民群众叫他“人民数学家”,他始终选择与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用自己的双肩扛起知识为民的使命担当。
华罗庚不仅是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等领域的开拓者,其研究成果还被国际上命名为“华氏定理”“华—王方法”等。浩瀚星空中,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华罗庚星”,彰显着华罗庚为科学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华罗庚星”闪耀苍穹,华罗庚精神事迹激励着后自强不息、勇毅前行。(作者王志芳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卡小贴士
华罗庚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沿河东路36号,每周一闭馆,参观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1∶00,14∶00-17∶00。需提前3天预约,预约电话0519-8288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