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觉得这个晚上是职业生涯里值得纪念的一晚。

深耕行业14年,研发了一套又一套电池,今天,第一次站上发布会的舞台,面对线上直播,西装革履的他笑道:“第一次带着公司产品,如此‘高调’地面对大众。”

3月20日晚19:00,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韩笑作为主讲人,准时出现在一场以“求索”为主题的新产品发布会上。

“求索”发布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韩笑一口气发布了三款革命性电池产品——以“闪充”为关键词打造的“闪充Ultra”、主打长强续航的“天距电池”以及高功率旗舰“无极电池”。

“我们想给‘卷生卷死’的电池赛道,带来一些底气,在电池‘红海’找寻一篇技术‘蓝海’。”发布会前夕,韩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为三款电池进行了技术解读。

一款电池,可能改变一群人的习惯

“五分钟充满电”是闪充Ultra电池的核心标签。发布会介绍,这款电池主要应用于轻型二轮、三轮电动车、机器人等场景。

5分钟的充电时间意味着什么?是“打工人”晚上下班后,停个车,刷几个视频就能放心地拔掉电源上楼睡觉;是外卖小哥在奶茶店接单时,插个充电枪,几分钟就能带走大多数的电量;是就算忘记充电,第二天也不用凌晨起床下楼弥补以防遇上早高峰……

“求索”发布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闪充”就可能改变一群人带电池上楼,或派值班人员留守防火的习惯,告别“充电焦虑”。

“此外,我们自主研发的车规级BMS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电压、电流和温度的实时精准监控,”韩笑表示,“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避免安全隐患,减少换电费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春来到,播种忙,发布会当天正值“春分”,无人机正在铺满希望的田野里扮演“新主角”。天距电池,则为低空飞行而生。以往,如果一架载重15公斤的植保机每飞行1公里需重新返回充电1小时。“拥有了新‘心脏’的农用无人机,续航距离将为原来的3倍,充电时间缩短至20分钟。”韩笑介绍。

小身躯,大能量。据了解,天距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可以达到860瓦时/公斤,是目前全球比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之一。

“在安全领域,天距也已经通过了热箱、挤压、短路、过充等一系列安全测试,超过国标标准。”

天距还可以带着无人机飞跃火场或南、北极。以-40℃到60℃的宽温域性能,为农业、极地科考、消防、影视拍摄等多个领域提供可靠、持久的动力支持。

一种技术,赋能创新生态

未来,从呼啸的F1赛场到如今刷屏网络的机器人,都可能拥有承载同一技术原理的电池。

“以25000W/kg的超高功率输出的‘无极电池’,将开创高功率应用的新纪元。”发布会上,韩笑介绍,作为F1赛事冠军车队的合作伙伴,这款万向一二三推出的这款电池采用赛事中积累的核心技术,能在十几秒内释放全部能量,且耐受80℃高温。

超薄的电池能为竞速无人机、机器人、机器狗等插上“翅膀”。“顶级技术不该锁在赛道,而要让机器人跳得更高、跑得更快。”韩笑透露,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内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进行对接。

他介绍:“目前,不管是搬运重物的机器人,还是对速度有要求的机器狗,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电池功率。但如果利用我们擅长的技术,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更轻盈的运动形态。”

此外,团队还在建设一个创新生态——在万向创新聚能城旁,一个为轻型电动车的充电站即将开始建设:在这里,光伏板与储能站构成了一座“光储充”微电网。白天吸收阳光,夜间存储低价电能,电动车和无人机都能随时停放充电。

“目前我们正从试点开始,探索合作模式,未来充电站或将成为城市充电网络的新基建。让老百姓摸得到、用得起清洁、低成本的能源。”韩笑说道。

一个愿景,为“能源自由”铺路

“以闪充Ultra为例,在这款产品正式发布前,我们今年已收到超过5亿元的订单。”韩笑告诉记者。革新的产品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技术突围。

“每天都像打仗一样,”韩笑说,“做科研,每天都有挑战,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技术难点去攻关。”

在韩笑办公室,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之中,一张300万元的支票额外醒目。2024年,他牵头完成的“宽温域电芯技术”,从上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万向一年一度的“科技大奖”。

他说:“这是万向鼓励科研的最好证明。”据了解,目前,万向一二三在全球拥有近1000名技术人员,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营收20%以上。

在一种长期主义的坚持中,团队已经研发10年有余的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在今年长出了“新芽”。万向一二三磷酸铁锂材料是特殊研发的粒径‘缩小’至50纳米的球形颗粒。“和市面常见的相比,就像篮球和乒乓球的体积差,纳米颗粒让锂离子的移动路径大大缩短,让电池在极寒或高温环境也能维持正常的性能。”

如何躲开电池行业价格战、同质化的泥潭,万向一二三选择用技术定义未来。“所有的科技都是为了找到更合适、更清洁、更自由的能源,”韩笑展望,“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也许就在此,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成的道路上,做好人类实现能源自由铺路人。”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