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发现案情!
点击下方查看图片

图源:wiki
慎点!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究竟是谁制造的凶杀案,还把动物尸体悬挂起来,简直太残忍了!
快看,原来“凶手”正是TA!

啊?这么小的鸟为何能犯下如此“大案”!究竟是何方神圣?今天为大家揭晓。

"红尾伯劳的取食"幻影成像展柜
宋瑛摄
展品档案 ◐
【物种名称】
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
【分类】
雀形目 伯劳科 伯劳属
【分布区域】
亚洲东部 国内有广泛分布
【所在展区】
B2层“生存智慧”展区——红尾伯劳的取食展箱


萌禽×猛禽✔
红尾伯劳的体型小巧,头部为灰色,背部、两翼和尾羽呈棕褐色,有宽阔明显的黑色贯眼纹,确保它在烈日下也能清晰地观察周围环境,堪称鸟中佐罗。

红尾伯劳
图源:Wiki

电影《佐罗》剧照
图源:网络
不过,千万别被它的帅气外表所迷惑。伯劳生性勇猛好斗,常利用粗厚强壮的弯钩状鸟喙和强健锐利的脚爪,在枝头上下跳跃、停栖,伺机捕食。


红尾伯劳的鸟喙和脚爪
它的食性广泛,最爱吃昆虫,有时也会俯冲而下捕捉青蛙、蜥蜴和啮齿类动物,还能捕获正在飞行的小鸟,是一位技术高超的猎手。

在捕食其他鸟类时,伯劳会祭出一项独特的诱杀绝招——口技。它只需停靠在树枝上一展美妙的歌喉,那充满迷惑性的叫声便会吸引来其他鸟儿围观,殊不知这正是伯劳布下的陷阱,就等着猎物送上门来。
一旦猎物被发现,伯劳就会迅速发起攻击。这种诱捕方式能通过减少追捕猎物的能量消耗来提高捕食效率,事半功倍。故而伯劳在民间又被称为“赛百灵”。

撸串狂魔
除了声音诱捕技巧,伯劳还有另一项独特的生存智慧。
它的取食方式非常奇特,会把猎物固定在尖尖的树枝、荆棘或者是带刺的铁丝网上,再一点点地撕扯进食。正是由于这种凶残地处置猎物的行为,伯劳又名“屠夫鸟”。
那么把猎物做成串串对伯劳来说究竟只是奇特“嗜好”,还是另有隐情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1. 保护食物
伯劳为防止自己辛苦捕获的猎物被地面上的其他动物抢食,便选择将猎物悬挂在树枝上。这与猎豹将猎物叼到树上享用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不被其他的“机会主义者”抢走。

猎豹进食 宋瑛摄
2. 便于进食
尽管伯劳是凶猛的肉食性鸟类,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猛禽。由于体型小,它们的爪子即使带钩却威力不足,腿部肌肉也不是很发达,所以下肢力量相对较弱,无法像秃鹫、鹰等猛禽一样把猎物按在地上直接撕扯吃掉。因此当它抓到较大的猎物时,就会寻找一个支点固定,便于慢慢享用。

3. 储存食物
除了方便自己撕食外,伯劳有时无法将较大的猎物一次性全部吃完,就会顺势在树枝上保存剩余部分,以供日后食用。
这是因为伯劳体内没有嗉囊。嗉囊有储存食物的作用。有了它,鸟类一次性就能吃更多食物,在填满胃的同时,将额外的食物储存在嗉囊中,相当于随身携带干粮,这能帮助鸟类在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及时补充能量。

鸟类嗉囊示意图 宋瑛
所以,伯劳只能通过悬挂储存多种猎物的方式,来保证家有“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4. 分解毒素
另外,每当伯劳捕捉到有毒的蛇、蜥蜴、昆虫等猎物时,它会将这类有毒的动物穿挂起来,在树上开膛,然后晾晒、风干几天,等毒素分解后再食用。


劳燕分飞
挂起来的猎物越多,就越能展示雄性伯劳的身体状况和捕猎能力,与此同时增加它的魅力,使之在求偶时能够获得更多雌性的青睐。

ai生成
伯劳的繁殖期在每年5-7月,它们对配偶非常忠诚,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产卵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可谓“模范夫妻”。有趣的是,这与它在古籍与诗词中被赋予的意象非常相符。

《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中说:“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当古人目睹伯劳向东飞去,而家燕则朝西飞去,以两种鸟类擦肩而过,各自奔向远方的样子比喻情人分离,进而延伸出了“劳燕分飞”这一成语。
实际上,大部分伯劳属于留鸟,通常不随季节变化进行迁徙。而大部分家燕则属于候鸟,常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向南迁徙越冬。
所以说,“劳燕”这对CP,还是比牛郎织女要好多了,至少能时时碰面。
额,你说对不对啊?
家燕os:救命啊!你不要过来啊!!!
棕背伯劳捕食家燕 来源:b站
/ 走进展区系列 /
透过展品讲述自然历史,是自然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从远古巨兽到现生动物,再到身边植物,展品不仅是自然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生命的重要窗口。
在“走进展区”系列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把文字和展品结合起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进行一场时空穿越,为您揭示它们背后来自过去的讯息与来自现代的知识,用文章见证天地间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参考文献:
1. Antczak,M., Hromada, M., Grzybek, J., TryjanowskiP.,2004.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great grey shrikeLanius excubitor in W Poland, Acta Ornithologica39,9-14.
2. Antczak,M.,Hromada, M.,Tryjanowski, P., 2005.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Great Grey ShrikeLanins excubitor impaling behaviour: from foodcaching to communication signs. Ardea 93,101-107
3. Antczak, M., Hromada, M., Tryjanowski, P., 2012Sex differences in impaling behaviour of Great GreyShrike Lanius excubitor: Do males have betterimpaling skills than females? Behavioural processes91.50-53.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作者 宋瑛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策划制作
科学审核: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研究员)
策划:一星期
责编:叁陆柒
审校:张雪容、余一鸣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等
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需转载原创图文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