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遇见@科学家”:每月选出一位当月出生的杰出科学家,举行“科学家主题月”活动,以“科学家及其成就”为主线,通过该科学家科研成就相关主题的科学课程、科学表演、科学列车、达人带你逛、生日派对、线上推广等形式,多方位展示、多渠道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学理念,打造“科学家明星”,营造全民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施雅风院士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基础。施雅风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变化,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还以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高尚品格,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202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今天既是施雅风院士的纪念日,也是全球第一个世界冰川日。让我们共同迎接“冰川C位时代的来临”,一起了解冰川科学和地球三极故事。上海科技馆正在进行闭馆升级改造,我们积极开展外部合作,诚邀与施雅风院士同一天生日(3月21日)的幸运观众,于3月29日(周六)晚上前往闵行区云上海洋馆参与科学家生日会活动,一同探索冰川的奥秘。
1919年3月21日,施雅风出生于江苏海门,从小酷爱地理,对中国地图如数家珍。初中的时候就对地理、历史感兴趣,那时候就想着要当个地理学者,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高中毕业后,他执着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地理学,于1937年考入向往的浙江大学史地系,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叶良辅。在聆听叶良辅先生的讲课中,施雅风对恩师从了解到崇拜,并因此在地理学分支学科中,培养了对地质学、地貌学的浓厚兴趣。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叶良辅教给施雅风的重要一课,这对施雅风后来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叶良辅打破常规,没有以搜集文献资料作为论文素材,而是要求施雅风通过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思考取得新发现、提出新见解。于是,施雅风经常身背装有地质罗盘、气压高度表、地形图和笔记本的小挎包,手里拿着一把地质锤,独自去遵义附近的考察地开展野外考察。他也是班中唯一将实地调查作为资料写论文的学生。在老师叶良辅具体又细致的指导下,施雅风凭借顽强的耐力、强大的毅力和发现奇迹的智慧完成了野外考察,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于1945年发表在地质学权威学术刊物《地质论评》第十卷3-4期,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也正是通过这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他初步掌握了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的方法,为此后从事冰川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填补空白,开创冰川研究
1944年,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施雅风进入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9年后,施雅风从南京调往北京,从事地貌区划研究。1957年,参加祁连山西段地质考察的施雅风路过天山时第一次见到了冰川,就猜想丰富的冰川资源可能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因此引发了他进一步研究冰川水源的愿望。而当时,国内现代冰川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施雅风马上向中国科学院打报告,并获批组建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冰川科学研究从此开始,而领头人就是施雅风——新中国第一位冰川使者。
施雅风带队冰川考察
1958年7月1日,施雅风和100余名队友在祁连山腹地柳条沟地区的托赖山脉,登上了海拔5143米的冰川最高点。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七一冰川”,也是中国冰川科学的奠基石。这条冰川厚度达80至1000米左右,含水量约有1.6亿余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北京十三陵水库大。1959年,由施雅风主持撰写的四十余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问世,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填补了我国冰川研究的空白。
1964年,施雅风(右二)考察希夏邦马峰
1964年,为了获得希夏邦马峰的第一手资料,施雅风和他率领的冰川科考队作为非专业队员,决定跟随中国登山队向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进发。希夏邦马峰被称为“生命禁区”,高山反应、缺氧、雪崩、冰裂隙、雪盲,稍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而经常牙疼的施雅风为了接受这个任务,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他把一口牙全部拔掉,换成了一口假牙。他说:所有不利于科考的,都要毫不犹豫去除。这一年,施雅风已经45岁,换了满口假牙的他毅然带着科考队奔赴希夏邦马峰。1964年5月2日,五星红旗顺利插上了希夏邦马峰峰顶,轰动世界。施雅风和科考队也在这片处女地收获满满。之后,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冰川研究资料,为我国现代冰川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施雅风先生的部分冰川学著作书影
施雅风院士说:科学的本身就是提供新的知识,求真理,他的方式就是靠考察创新,都是自己走到、看到,看到一个新的事物,靠自己眼睛看,再把它写出来。1978年,施雅风抓住了国际冰川编目全面启动的机遇,组织领导了《中国冰川目录》的系统编制工作。历时24年,完成《中国冰川目录》12卷23册,获得了49206条冰川,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储量等30多项参数的系统信息,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在施雅风院士心中,冰川事业是一项勇敢者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勇于挑战未曾解决的问题,勇于面对艰险的自然环境,勇于质疑前人的观点,勇于反思自己的错误,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研究员为3月21日出生的寿星们送上科学家寄语,并与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马红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共同送上生日祝福、亲笔签名生日贺卡及“遇见@科学家”定制生日文创纪念品。李院生
李院生,研究员,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2004年至2005年第21次考察时带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曾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参加了10余次南北极科学考察,担任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第7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等;主持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是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领导了我国首个深冰芯科学计划-南极Dome A深冰芯科学工程并已成功钻取了800米的冰芯样品;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稳定可靠的冰架热水钻机系统;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央机关“五一劳动奖章”“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等多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与奖项。目前,李院生研究员是国际冰芯合作组织(IPICS)、南极冰盖冰下湖研究组织(SALE)的中国国家代表。马红梅,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从事极地冰川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先后参加2010年度、2012年度、2016年度、2018年度和2022年度中国北极黄河站冰川学考察,参加第34次南极长城站冰川学考察,任2018年度和2022年度中国北极黄河站站长(现场)。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史贵涛
史贵涛,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气候环境变化,参加了4次南极科学考察和5次青藏高原冰川考察。在南极工作和生活累计时间2年多,2012~2013年负责完成了中国Dome A深冰芯钻探系统安装调试,打下了中国南极深冰芯第一钻,2015~2016年作为深冰芯现场工作负责人创造了中国南极冰芯钻探单季进尺记录。在极地雪冰现代环境过程、变化及机理、冰芯气候记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深入认识极地气候环境变化奠定了基础。主持(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10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著作一百余篇(部)。202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获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带领研究团队获得2022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目前担任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极地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院生研究员、马红梅教授和史贵涛教授将为观众带来科普讲座《勇闯地球三极,开启全新视野》,将分别从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三个角度出发讲述冰川研究的最新发现。
活动报名
报名观众需与施雅风院士同一天生日(3月21日),未成年人参加活动需由1位监护人陪同,且仅限1位监护人。
- 活动时间 -
科普讲座《勇闯地球三极,开启全新视野》
- 活动地点 -
云上海洋馆
特别说明:
1、本次活动不包括入馆参观。
2、观众签到后需领取活动手环入场,根据工作人员指引抵达活动会场。
1.活动实行实名制预约报名,报名时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以免影响您的后续活动行程。2.生日派对活动对象仅限3月21日生日,8周岁以上观众,以身份证(或其他有身份证号码的证件)上的日期为准,儿童及家长请携带身份信息参与活动。3.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工作人员会择期通过电话确认报名成功,请留意接听。
鸣谢:感谢中信泰富、云上海洋馆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Skysea云上海洋馆,一个让人为之惊叹的空中海洋馆,让您充分领略海洋世界的神奇。在半开放式企鹅岛,您可以360度近距离观察企鹅的高超泳技;在奇妙的梦幻水母剧场,您可以通过光影互动,欣赏水母的曼妙舞姿;深海探幽区让您更进一步了解深海知识,深切领会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在J博士实验室,您可以体验实验的乐趣,好看、好玩、互动。
云上海洋馆欢迎您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