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带我融入了一个新的群体,
也触碰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未来少年 第5期 | 2024年12月27日 北京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张圣甜,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我与摄影的故事。
三年前的一天,我爸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偶然间翻出了这样一台老相机。这是他年轻时花重金购买的,当时他还特地找我爷爷拉了赞助。
我很好奇,因为对我来讲,胶卷相机是上个世纪的人才会用的东西。差不多就像是电视剧里清朝人用的那种需要把头蒙在一块布里的相机。
我爸说:“你拿着试试吧,这里头的胶卷比你岁数还大呢!”我的摄影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我很激动,但也有点紧张。我决定先从身边的景物开始练起。
有一次,我回到小时候住的地方,发现五六年过去了,楼下的小超市还在。我就举起相机拍了下来。还有一次,我爸种的昙花开了。因为昙花只有在夜里才开,于是,我调好了感光,拍下了这个瞬间。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胶卷在夜晚拍摄照片。其实这株昙花在我家已经养了六七年,我也见过几次昙花盛开的样子。但没有想到,用胶卷拍出来的昙花,比平时用眼睛看到的又添了几分静谧和素雅。
甚至曾经我觉得很无聊的公园,嘈杂的菜市场,现在一拍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我看到寺庙里的小狗、胡同里树枝上的灯笼、大爷养的小鸟,觉得很灵动,就拍了下来。我来到菜市场,看到新鲜的蔬果和包装原始的零食,它们不同于超市里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食品,处处散发着质朴气息,深深打动了我,就拍了下来。慢慢地,我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官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慢慢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烟火气。或许大家也发现了,我拍摄的照片大都是景物,很少有人像,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其实我是个“社恐”的人,和陌生人说话更是一大难题。但我又很矛盾,因为和不同的人交流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解锁新的角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博主在做街头采访的挑战,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想着我能不能也试试。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挑战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给陌生人拍照。
当时在网上北京的鼓楼很火,不少游客来到鼓楼大街拍照打卡。于是,我把鼓楼作为挑战的地点。考完试的一天,我来到了鼓楼,当时和我一起来的还有我的爸爸。毕竟要和陌生人交流,他还是不太放心。到了目的地后,我对我爸说:“您离我远点,您看得见我,我看不见您就成。”我爸一脸怪笑地接受了。于是,我一个人站在瑟瑟冷风之中四处张望。热闹的鼓楼大街,在那一段时间让我觉得无比的冷清。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头脑中满是被拒绝的假想。好不容易有个看着合适的人选,我却迟迟不敢开口。
直到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姐姐走向我,问:“小妹妹,你能拿手机帮我拍张照片吗?”我答应了,并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在帮她拍完照之后,我问:“姐姐,我在挑战给陌生人拍照片,您能作为我的第一位顾客吗?不收钱!”她愣了一下,答应了。就这样,我有了我的第一位顾客!她看出了我的局促,还帮我找到了第二位顾客。我也会被拒绝,但这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那一天,我一共拍了14张照片,结束后,我心里还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在鼓楼的那一天,我还有个意外的收获。或许大家也曾看到过,在北京的各大景点都有不少跟拍服务。当时的我,正想给自己换一台数码相机,但买相机的这笔钱需要我自己去攒,于是,我产生了在鼓楼做跟拍的想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拍立得相机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还能让顾客当场就拿到照片,是最有性价比的选择。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查好了相机和相纸的价格,拟好了售价。回到家后,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她并不反对我尝试新鲜事物,但也担心我是一时兴起。
还好我很了解我的妈妈。接着,我做好了海报,设想了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因为鼓楼有很多国外的客人,我还特地画了一张英文的海报。当妈妈看到我完整的策划思路时,她终于答应了,还赞助了我一台拍立得相机。就这样,我的摆摊拍照之旅正式开始了。虽说是体验生活,但收入终究是多多益善。于是我从家打好了热水,带好了一天的口粮。在几次跟拍过程中,客户们的反馈似乎都还不错,甚至还有了几位回头客。更重要的是,我用赚到的钱还清了妈妈赞助我的相纸钱。
尝试了跟拍之后,因为相纸是消耗品,一张就要五六块钱。所以平常我也总是不自觉地把价格作为衡量单位,都舍不得用。改变发生在2024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项到新疆的志愿活动。早就听说新疆的风景不错,于是我提前了几天来到新疆。
我带着相机,来到火焰山、赛里木湖、独库公路这些有名的景点,用相机记录下它们。
在伊宁的一个下午,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实不相瞒,作为一个北京小孩,我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亲身体验过在小河里玩水的感觉。当看到阳光洒在小朋友们的笑脸上、洒在他们扬起的水花上,还有河边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的满面笑容,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和幸福。我愣在了原地,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应该用相机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于是,便诞生了我至今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接下来是旅行的后半程,我的身份从游客变成了志愿者。我也见到了一个新的群体——烈士子女。但是,他们大多很内向,很敏感,不太愿意和我们主动说话。于是,在第一天晚上的志愿者交流会上,我提出了要在天山为他们拍拍立得的想法。这对摆摊时的我来说,完全是不可能接受的事情。但我还是决定这样做。
不出所料,他们都很开心。其中两个女孩觉得这样的相机很有意思,便结伴来找我借相机,她们当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我至今都记得。我把拍立得借给了她们后,又有越来越多的新疆小伙伴们开始主动找我拍照。我们有了说话的契机,各自聊着自己的家乡。我也借此机会,学会了人生中的第一句维语——“亚克西木”,它是“你好”的意思。
我们组有个小男孩,长得很可爱,我就总想追着他给他拍两张照片。但他总是皱着眉头,从来不配合我。
还好,在我几天的软磨硬泡之下,他终于让我拍了一张照片,还是皱着他的眉头。
我们组还有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也相对外向。她总是追着我给她拍照,每天一翻相机,1/3的照片都有她的身影。短短的几天,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记得,在闭营仪式前,一个总是皱着眉头不太爱说话、也不太爱笑的小姑娘给我发信息说:“姐,待会儿坐一起呗。”我有些诧异,甚至怀疑是不是其他小伙伴借用了她的手机给我发信息。毕竟,她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个不善表达的小姑娘。
闭营仪式尾声,几个新疆的小伙伴邀请我一起去拍照。我又拿上了我的拍立得,在那个昏暗而普通的楼道里,我们一共用了五盒相纸,留下了最珍贵的回忆。我想不到,当我们在大巴车上分别的时候,腼腆的女孩们会特地叫住我,眼圈红红地对我说:“姐,能不能抱一下?”几个男孩不太好意思,但也象征性地和我握了握手。就这样,摄影带我融入了一个新的群体,也触碰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回到北京之后,每当我路过天安门、前门这些著名的景点,我就会想起那时他们好奇地问我:“北京天安门的国旗,真的是天还没亮就要升起来吗?”“你们北京人,是不是早上都喝豆汁?”又或是他们从网上学来的、说得南腔北调的“哎哟喂,这叫一个地道。”在活动的前几天,当我询问新疆的小伙伴是否同意我把他们的照片放在PPT里展示的时候,我得到了他们的无条件支持。真是太感动了。我也答应他们,要把今天我在台上的视频发给他们。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这也算是上电视了。
我时常在想,摄影,到底带给了我什么?直到今天,我也还是一个社恐的人。站在今天的舞台上,我也还是很紧张。而买数码相机的钱,我还是没有攒够。但这并不妨碍我用摄影去发现美好,传递美好。也不妨碍摄影带着我去感受世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我觉得有这些,足够了。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格致论道演讲活动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