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的各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归纳,形成了六组经典的症候群,冠名为六经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经病,属于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病位在表,病情轻浅。

太阴、少阴、厥阴经病,属于三阴经病,以五脏病变为基础,病位在里,病情深重。

理法方药,丝丝相扣

每一经病变均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寒热发展趋势,人体邪正相争的盛衰,每一经都有对应的有效治法和方药,自成体系。在中医临床中,不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伤杂病,六经辨证的方法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辨证施治。

麻黄汤证病案

某中年男性患者,正值夏季高温前来就诊,诉5天前不慎贪凉受寒,出现头身疼痛,恶寒较甚,需穿厚衣盖被,发热达39℃,咳嗽稍喘,咳少许白痰,自测新冠抗原阳性,其他医院诊断: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给予解热镇痛及止咳化痰药口服,稍许汗出后体温下降,但过时又有上升,前来我院门诊。自觉恶风低热,虽高温天气,却感到汗出不畅,体温徘徊在37.8℃上下,咳嗽加剧致头痛腰痛不适,咳白痰少量,胸闷气短,胃纳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腻,脉浮紧。

根据《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考虑该患者符合太阳经证中的太阳伤寒病证,病因是感受风寒外邪,太阳经被风寒邪气闭郁,开阖失常。虽经过用药,但脉象浮紧,仍感恶风发热,说明病邪未解,按照伤寒论中的要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可以给予麻黄汤加味进行治疗,饭后温服。服药期间防止贪凉,可以覆被取汗,汗出即可停药。患者如法服药,3剂即感症状好转,汗出热退痛止。

麻黄汤是太阳经证之太阳伤寒的代表方,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物。麻黄,其性味辛温入肺经,是发汗的峻剂。发汗能够解在表的寒邪,又能宣发肺气,一味药就起到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桂枝加强解表散寒宣发肺气;杏仁利肺平喘止咳;甘草调和药性,四味药相互配合,使风寒得解,咳喘能平,症状消除。

如有不适,请有资质的中医把脉诊断,勿自行用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