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体检发现肺结节

你会不淡定吗

随着老百姓体检意识的提高和胸部薄层ct的普及,及AI技术在放射影像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被检出有“肺结节”。有调查显示普通体检人群肺部结节的检出率约为26.8%,且大多都无临床症状,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结节的仅占1%。

图片

如果你体检发现了肺部结节

你会不淡定吗

关于肺部结节的那些事儿

龙华医院肺病科

童春颖医师以及陆城华主任医师

共同向大家介绍

肺结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肺部结节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个影像学术语。肺部结节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界限清楚、不完全透明,周围被正常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发或多发的肺部阴影,不伴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薄层CT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部病灶,是检出肺部结节的有效工具。依据肺部结节密度的不同,可以将结节分为三类:磨玻璃结节、混合性结节/亚实性结节、实性结节。其实不管是哪一类结节,其中一部分为慢性炎症,一部分为癌前腺瘤样改变,一部分为早期肺癌(原位癌、微浸润性癌)或肺癌。所以,体检发现肺部结节并不代表一定是得了肺癌。其实,大部分肺部结节都是良性的、惰性的,所以不要那么“不淡定”!

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肺结节并不是越大就危险程度越高,要综合评估肺部结节的外观(包括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结节-肺界面)及内部情况(包括密度和结构)来进行良恶性质的判别。影像学上认为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细支气管征及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的肺部结节是较为典型的恶性结节的特征。所以,大部分医学影像学科会基于上述特征,将肺部结节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结节:低危结节直径<5 mm,中危结节直径5到15mm且无明显恶性结节的影像特征,高危结节直径>15mm或8~15mm且伴有明显恶性结节的影像特征。

目前我国的肺部结节指南建议对低危肺部结节进行选择性薄层CT随访,中危肺部结节进行定期薄层CT复查,高危肺部结节建议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及手术方式来明确病理类型;恶性结节评估患者全身综合情况后,可选择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疗、消融治疗等。但是手术、放疗和消融,都有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气胸、疼痛、感染、出血、放射性肺炎、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很多肺部结节的患者很不情愿做手术。

肺部结节的转归一般分为三类:缩小或消失、稳定不变、增大或恶化。我们都希望肺部结节能够通过一定的治疗逐步缩小,或者消失,最差也不要继续长大,长期稳定也可以。但是怎么样的治疗,能够维持肺部结节的稳定或者可以缩小或消失呢?我国的肺部结节指南提到最多的是薄层CT随访,除了对恶性结节提到了手术治疗、放疗、消融治疗等,并未告知如何控制结节的发展或者缩小结节。所以很多人会去寻求中医药的治疗。

图片

中医药如何防治肺结节

中医学一般会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患者的症状来辨证结合辨病论治,没有症状的患者就辨病结合辨体质论治,并主张“未病先治,既病防变”,在辨治肺结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肺部结节术后或放疗后、消融治疗后的并发症,也有治疗价值。肺部结节,特别是高危的肺部结节可归于中医学“肺积”的范畴,其形成主要与吸烟、油烟、雾霾、工业毒气、电离辐射、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过度劳倦、先天禀赋等因素相关,长期接触危险因素会导致肺脏亏虚,影响肺脏调节呼吸、运行水液、助心行血的功能,最终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稽留于肺部,日久形成积。其基本病机主要是正气受损,邪气客肺太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养正才能消积”。

肺部结节病位在肺脏,但常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肺部结节患者正气不足多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的影响,在五行学说中,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生水,水为金之子。脾气虚损,一则自身运化水液无力,水湿停聚而成痰饮;二则不能生养肺金,肺气不足则气机运行不畅,最后产生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成结节。肾气虚衰,一则摄纳清气无力,呼吸表浅,出现短气、喘促的症状;二则蒸腾气化无力,津液输布障碍,同样会导致水湿不化,痰湿内生,加重肺部结节的产生。临床观察发现恶性肺部结节癌变进程多表现为不典型腺样瘤增生—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的演变趋势,其本质可视为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在人体内不断蓄积、逐渐深入的过程。     

调补肺、脾、肾三脏既能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又能调畅气机、运化水液、运行血液,减少相关病理产物的产生,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临床上常用太子参、黄芪、党参、西洋参等补益肺气,白术、茯苓、山药、大枣、人参等补益脾气;山茱萸、淫羊藿、蛤蚧、胡桃肉、磁石等补益肾气。方剂常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补肺汤等方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药物。

肺部结节的形成也与气滞、痰饮、血瘀有关,临床依据气滞、痰饮、血瘀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法以祛除邪气。对于痰邪,一方面需运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另一方面需要通利水道,使水湿之邪排出体外。在临床上常用六君子汤、实脾散等利水渗湿,药物可选用苍术、白术、陈皮、党参、山药、薏苡仁等运脾化湿,配伍桔梗、半夏、天南星、夏枯草、玄参、昆布等散结化痰。或以二陈汤、五苓散等方,通过发汗、通利二便来化湿行水,给痰饮之邪以出路。此外,也常加用牡蛎、昆布、海藻等咸味药软坚散结。对于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的血瘀证,则用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或三棱、莪术、水蛭破血化瘀之品,如血府逐瘀汤能减轻术后因瘀血所引起的疼痛;女性患者若出现经血紫暗、夹有血块,宜选用王不留行、路路通活血通经。对于恶性倾向明显的肺部结节,若患者有舌有点刺、苔黄、脉滑数等症状,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石上柏、石见穿、鬼箭羽、山慈菇等抗肿瘤药物,以期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使人的情绪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而肺部结节形成后,患者往往又会因为对结节的过度重视及对结节的演变缺乏正确的认知等,加剧焦虑、恐惧、急躁等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失畅,反而可能会加重情绪恶化,加之肺部结节迁延日久,也可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此时,一方面可以使用镇静催眠药或抗精神失常药物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使用中药调神之品,若患者出现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等肝气郁滞的症状,常选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行气散结;若患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等心脾两虚症状,常选用归脾汤养心安神,可加石菖蒲、远志、酸枣仁、龙骨、牡蛎等达到安神定志的作用。非药物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例如针灸、耳穴、艾灸、推拿点穴等针灸推拿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导引之术,以宫、商、角、徵、羽不同调式音乐调节五脏的音乐疗法,均对调摄情绪有良好作用。

不同体质人群患肺结节概率不同

有研究显示不同体质的人群,患有肺部结节的概率也是不同的。体质,是指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取所形成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较为稳定的固有特质,具有可调性。临床中体质类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密切联系,分析、重视个体体质状态的辨识,把握其证候传变规律,有助于防止疾病的传变,对于临床上无证可辨的肺部结节患者,辨析其体质的意义尤为重要。关于肺结节的辨体,当前多基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特禀质”9种基本体质类型。研究发现肺部结节患者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中较多出现,体质偏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理自身体质,通过饮食、养生、运动等方式纠正自身体质的偏颇,以防范肺部结节的发生与传变。

图片

肺结节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饮食起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防治肺部结节也大有益处:

不吸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远离粉尘、煤烟、有害气体,避免长时间处于空气污染的场所,如果无法避免,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煎炸烘烤食物,不吃腌熏制品、霉烂变质食物,烹饪时使用油烟机;

调节情绪,避免生气、焦虑、抑郁,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

避免熬夜,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

肺部结节,三步走,助您淡定下来!

发现肺部结节不要恐慌:定期随访胸部CT是第一步,是继续随访CT和/或进一步检查,还是需要手术、放疗、消融等治疗,这个要认真听取专业医师的建议,不要自己胡思乱想,同时改善生活饮食起居是第二步;第三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中医药的辨治,无论是对肺部结节的维稳治疗,还是肺部结节术后的恢复(巩固)治疗,中医药都是有一定效果的。

图片
陆城华
主任医师

陆城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陵陆氏吴门尤在泾中医流派第六代传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小圃中医流派(徐氏儿科疗法)第五代传人;祝味菊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学术继承人。龙华医院徐小圃学术思想研究室主要成员。曾跟师海派中医顾氏外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马绍尧教授学习。研究生时师从中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名家、上海市名中医张惠勇教授。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扶贫巡回医疗);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委会青年委员、肺癌学组成员。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肺癌、肺部结节、哮喘、慢阻肺、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等肺系疾病;内儿科杂病、疲劳综合征等中西医调治,老、幼虚证调补(汤剂/膏方)。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徐汇院区)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下午(上南院区)、周二下午(徐汇院区)

图片

长按或者扫描上方二维码

直达预约挂号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