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期
总第806期
中共嘉定区委办公室
嘉定区图书馆
2025年2月10日
目录
○ 让城市更新真正触达人心
○ 以青年人需求为工作目标
○ 工业互联网成“上海制造”的闪亮名片
○ 一桌年夜饭,温暖一座城
○ 品一笼人间烟火,走一程国潮之旅
○ 标题新闻
○ 统计表格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算好“民心账、长远账、整体账”
让城市更新真正触达人心
城市更新涵盖环境面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更新改善,“不仅仅是房子和人的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事”。这其中,需要经营主体、市场化资金参与,也仰赖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
“满足人们内心最深层的需求,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有信心、有安全感、看得到未来。”
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深入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具体任务包括:完善成本管控机制,优化老旧建筑更新标准;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商务楼宇更新提升行动,推动桃浦、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转型发展,加快外滩“第二立面”、衡复风貌区等区域整体更新。
今年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一如既往关心关注上海城市更新的推进情况。而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大家的切入点正从“为什么更新”“怎么更新”,逐步深化为如何用政策的稳定性来应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尤其是激发经营主体拿出“真金白银”加入城市更新项目的决心。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支持,真正算好城市更新的“民心账、长远账、整体账”。
空间集约
去年,上海完成13.6万平方米的零星旧改、31.1万平方米的小梁薄板房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上海多区将城市更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让稀缺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老城厢所在地的黄浦区,是上海旧改任务最重、挑战最大的中心城区。去年黄浦“两旧”改造受益居民总量超过4500户,解决“拎马桶” 2575户。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推进城市更新,关键要找到群众接受意愿、市场参与动力、财政承受能力的平衡点,坚持统筹联动、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秉持“再难也要想办法”的决心,优化开发时序、强化资源保障。
多位代表委员提到,城市更新涵盖环境面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更新改善,“不仅仅是房子和人的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事”。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表示,当下,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已不是单纯的土地扩张,而是追求空间品质和空间绩效。“新城建筑密度偏低、空间尺度偏大会造成亲和力缺失,大型公共设施使用效率偏低意味着运行成本和能耗的增加,这些都可以通过城市更新来调整。”
他建议,上海可探索对低密度新城区展开城市化试点改造,提高空间密度或转换使用功能,如将办公空间转换为居住或小微产业运营空间,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多样化尝试探索提升空间绩效的可行路径。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城市更新的需求本质上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相呼应。产业需要转型升级,那么空间布局必然也要优化提升。因此,经济形势对城市更新始终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影响。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表示,城市更新“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向存量要功能”的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物理空间、经济密度和综合能级等三个层面的需求。因此,不能把城市更新简单理解为空间层面的“二次开发”“腾笼换鸟”,而要将其与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嘉定区近年来在探索城市更新中总结发现,可以通过开展低效产业用地收储收购、推进“工业上楼”等集约方式实现“要空间”,借助存量企业“智改数转”等方式实现“要效益”,通过鼓励“链主”企业加快构建集群集聚的产业链实现“要功能”。
成本可控
去年,上海开展商务楼宇更新“三师联创”,首批聚焦小陆家嘴、虹桥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等10个商务单元展开更新提升。
市人大代表、长宁区区长刘平表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41年发展的虹桥开发区当下已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改善商圈活力和办公生态,借助城市更新腾挪出新的产业空间,从而重构区域产业格局,增强楼宇业主和市场对区域的发展信心。
从上海已有的经验看,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者处在螺旋上升的关系。这其中,需要经营主体、市场化资金参与,也仰赖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光靠政府的资金兜底并不是可持续路径。
当前上海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存在旧区改造资金缺口大、资金回收周期较长、收益不确定性偏高的现象。对此,民建上海市委建议,针对旧区改造类项目,可推广“政府引导、市区国企主导、市场公平参与竞争”的模式,探索多元资金平衡;针对“城中村”更新项目,建议探索以“村企合作”为主导,运营前置的精细化更新模式。
“宝山区的城镇化进程较早,城市更新任务重、挑战大,以有限财力撬动更加集约高效的发展,发挥‘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的长远支撑作用,意义重大。”市人大代表、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表示,城市更新算好“经济账”的一个关键,是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工业上楼”、城市更新专项贷款、土地弹性管理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专业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来平衡改造的投入,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
民革上海市委建议,上海可在历史风貌区探索旧改成本和收益平衡的创新模式,在出资形式、融资方式和项目运营等方面探索政策突破,为参与风貌区城市更新的企业提供激励措施,拓宽改造资金的渠道选择,加大土地出让、资金补偿等相关优惠政策的力度,为引入社会资金增加吸引力。
市人大代表、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表示,算好城市更新的“整体账”,既要看项目本身的效益,也要扩大范围,看城市更新对整个区域的增量。从城市经济层面来看,仅看经济效益并不能全面体现城市更新项目的真正价值,尤其在历史风貌区,更新后整个区域的品质提升、业态升级、增量空间挖潜、运管效能提升以及整体的资金平衡程度,都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人民支持
“既要以‘儿女之心、儿女之情’坚持‘旧改为民、旧改靠民’,也要努力推动发展转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和城区品质提升。”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城市更新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大账细算、综合平衡”的原则。
以东安片区旧改为例,这里实现全部6057证100%签约,背后均为“一基地一方案”,对资金、规划、房源等反复精算,做到公平公正方能广泛发动群众,也才能让市场主体看到参与“两旧一村”改造的可行性。
民革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提到,目前成套改造与风貌保护推进的难点之一是居民意愿难统一,建议针对风貌旧改研究出台成套改造房型设计指引,提供更为多元和精准的改造方案,增加居民的选择性。同时,在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建筑间距、容积率上限、退界距离、日照等技术标准的弹性管控方法,从而获得居民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规模化的城市更新项目,动辄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此,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提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政策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提案中表示,加强城市更新政策的协同联动是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提案建议,对文物保护、土地规划、消防等领域存在交叉矛盾的规定进行清理和修订,还可构建集咨询、批审、服务等为一体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简化城市更新涉及的控规调整等流程,从而减少项目推进的时间成本。
杲云表示,虽然城市更新在短中期会带来一定财政资金压力,但从“民心账”看,圆了许多群众期盼多年的“安居梦”;从“长远账”看,城市更新大幅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从“整体账”看,推动空间资源重新调整配置,能更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城市更新如何真正触达人心?一位委员这样告诉记者,“满足人们内心最深层的需求,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有信心、有安全感、看得到未来。”
记者 舒 抒 沈思怡 蒋迪雯
《解放日报》2025-1-18(6)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副书记吴杰:
以青年人需求为工作目标
“时代为嘉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而事业恰恰是让青年人集聚的重要基础。”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副书记吴杰
青年发展型城市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在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副书记吴杰看来,“要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既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人才战略支撑。
“嘉定有11所高等级的科研院所,6所大专高校,嘉定一直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围绕这些优势,嘉定在青年人才服务过程中,还要进一步为青年搭平台、做支撑、强服务、优管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形成年轻人的希望之城。”吴杰说。
让科技人才从“实验室”走上产业发展“主战场”
作为一座“年轻人的向往之城”,截至2024年12月,嘉定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率高达24.7%。新增人口超过36万,成为上海16个区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嘉定区14~35岁青年常住人口总量64.08万人,占比34.95%。吴杰首先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从这一数据角度上讲,嘉定如何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嘉定正在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标杆,加快打造“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人民生活充裕”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吴杰认为,时代为嘉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个就是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而事业恰恰是让青年人集聚的重要基础。”
据介绍,嘉定正注重强化资源统筹,通过聚力在地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好青年的平台,形成青年人才的集聚效应。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青年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而为打造全周期、立体化的创新激励机制,嘉定区正在依托院地合作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大赛等活动平台,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打通对接渠道,促进“揭榜挂帅”合作,鼓励科技人才从“实验室”走上产业发展“主战场”,通过政策机制支持,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协作关系,并发挥青年引领作用,让青年在网格服务中成长,在实践锻炼中成才。
“通过政策,我们鼓励三大先导产业在嘉定落地,尤其嘉定是汽车之城,还能围绕着汽车产业文化,先进产业技术,为年轻人的进一步积聚创造良好条件。”吴杰说。
从最小颗粒度出发切实解决青年实际需求
从最小颗粒度出发,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为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切实解决青年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青年“就业”“安居”等问题,吴杰认为,想青年之所想,打包式提供服务,同样会让青年感到舒心。
一方面,嘉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制度,通过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绩、贡献为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正向激励,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来嘉定创新创业。另一方面,正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助力解决青年人才安居问题。其中,既有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政策,也有整合“有‘嘉’客栈”资源,上线“青年驿站”,从而解决来沪求职就业青年过渡性住房需求。
就在两个月前,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单位会议暨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青年驿站”平台正式上线,在全市首批设置70多个“青年驿站”点位,其中,嘉定区的点位就有20个,数量位居全市首位。
“我们还将进一步系统谋划青年发展体系,将‘积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纳入区委深改委2025年重点改革创新事项,写入区委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文件,持续推进服务青年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婚恋‘五大计划’,跟踪落实24项具体任务举措和创新空间营造、就业能力提升等十大重点工作项目。”
吴杰强调,要吸引青年,区域的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并以青年人的需求为工作目标,始终是要坚持的,也因此,嘉定区将进一步推动各成员单位出台更多普惠性、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2025-1-18(A5)
工业互联网成“上海制造”的闪亮名片
业内首个工业4.0标准工厂助力水务系统实现智慧“蜕变”
目前,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33.7%。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相融合的产业新模态,也正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为了近距离感受上海工业的新风貌和技术创新的脉搏,日前,记者跟随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探访了位于嘉定区外冈镇的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工厂——业内首个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工厂。
集合智能与绿色 两大制造理念
上海威派格工厂集合了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两大理念,投建于2014年,于2017年竣工正式投产。
踏入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第一眼便会被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场景所吸引。探访时,一楼的1.7万平方米空间内,板筋加工、管材切割焊接、仓储物流、设备组装和测试等作业正在有序进行;二楼则专注于控制柜的生产。作业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威派格相关负责人介绍,车间内的生产工艺流程虽然相对简单,但所有切割、焊接、组装工作均由机器人完成,员工主要负责管材的取放。“通过生产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的升级,无论是生产效率、物流效率还是人员配置效率都是非常高的,”该负责人透露,目前上海工厂对比原来北京工厂,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到7天,生产产能是原来的7倍。
不仅实现“无人化”,更智能的是,整个工厂的仓储和流程都是通过电脑进行数字化管理,每项原材料和成品都有身份编码,便于追踪和管理。每个环节都展现了工业4.0标准的高效和低人力特色。
与此同时,作为上海第一个三星级绿色厂房,工厂树立了工业企业的绿色制造理念,以减少使用市政水电资源,达到节约的目的。
创新技术 守护供水“最后一公里”
据悉,威派格上海总部主要负责基础业务和二次供水设备的硬件生产。
所谓二次供水,指的是当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的要求超过城镇公共供水能力时,通过加压等设施经管道再供给用户的供水方式。通俗地说,一般超过6层楼以上的用户,需要经过二次泵房加压后才能正常用水。
智联无负压供水设备,是该企业二次供水系统的明星产品之一。较为典型的一个使用场景,就是老旧小区的供水改造。据介绍,传统的二次供水系统通常需要使用水箱储存自来水,再通过加压泵将水输送到高层建筑或偏远地区。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水质变差,并且存在漏水和二次污染的风险。相比之下,智联无负压供水设备直接连接市政管网,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智能算法,根据实际用水需求自动调整水泵的运行状态。
针对老旧小区水压不足的问题,这款设备能够在用水量较低的夜间,系统会自动降低泵的转速,从而节省电力;而在高峰时段,则能迅速增加输出量,确保每家每户都能获得充足且稳定的水资源供应。
“从源头到龙头” 全环节智慧升级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及智慧水务相关政策,以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在2023年5月的发布,我国水务运营管理体系正加速迈向5.0版本的“智慧化”。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和理念不断融入,水务系统实现了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无缝流动和共享,达到了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而随着水务管理日益复杂,威派格还一直在创造智慧水务行业的新产品与新服务。
就在不久前,威派格就凭借其创新的“数字孪生水厂解决方案”,成功入选2024年上海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与此同时,企业在上个月正式发布了智慧水务行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河图AI”平台,为智慧水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上海威派格技术专家胥逸介绍说,“河图AI”是融合 NLP、机器学习、RAG、智能体、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打造的水务行业通用AI底座。他给记者举了个最常见的水费数据异常问题,“通过AI赋能,业务员只需要向‘河图AI’说,‘帮我扫描异常数据并给出异常原因’,‘河图AI’就能将可能存在的问题数据和原因一一列出,大大降低了业务员的技能要求。”
胥逸指出,“河图AI”是大模型在智慧水务领域的一次探索和实践,未来将在引领水务公司智慧运营、智能客服、智能巡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这一大模型以 “河图洛书” 的文化底蕴为灵感,“‘河图’不仅仅是产品的名称,更承载着我们对于智慧水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通过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加智能、环保的城市供水体系。”
记者 陈 宁
《劳动报》2025-1-19(3)
一桌年夜饭,温暖一座城
上海工会关爱春节期间留沪劳动者主题活动举行
昨天,正值北方传统的小年夜,嘉定安亭老街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里张灯结彩、年味十足。随着热腾腾的饺子和一道道菜肴上桌,由市总工会主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市职工帮困基金会、嘉定区总工会共同承办的“一桌年夜饭,温暖一座城”主题活动在此温馨举行,邀请留沪的外来建设者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们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活动现场,只见场内场外已是热闹非凡。场内,写春联的摊位前,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传递着新春祝福,包饺子区域,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饱满的饺子摆满了盘子;场外,“幸福直通车”公益市集同步进行,丰富的年货让人目不暇接,留沪劳动者们在挑选商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工会的贴心服务。
晚5点,年夜饭正式开席了,留沪过年的劳动者们一起吃饺子、看表演、叙家常。活动特别邀请了上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歌手大赛获奖者、一线职工代表登台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今年过年不回家,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感觉挺暖的。”“工会太贴心了,不仅让我们吃上了年夜饭,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活动。”参加活动的快递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很忙,难得放松一下,春节在外打拼难免感到孤单,工会让他们找到了组织、得到了实惠,也交到了朋友。
一顿年夜饭,浓浓关爱情。据了解,除了现场组织年夜饭慰问活动,今年,市职工帮困基金会还发起了“一桌年夜饭,温暖一座城”募捐活动,自去年12月起,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个人献出一份爱心,将寓意幸福美满的年夜饭送进困难职工家庭,以及留沪过年的外来建设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募捐活动开展以来反响热烈,据市职工帮困基金会统计,共收到个人及企业捐款近50万元,其中,累计个人捐款达1352人次。今年1月15日至21日,本次募捐所得的2万份锦江国际集团“锦大师”品牌年夜饭礼包已按时、准确地送达留沪过年的劳动者手中。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局产业工会积极响应,广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年夜饭”送温暖活动,将工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和留沪劳动者的心坎上。
据悉,“一桌年夜饭,温暖一座城”活动是市职工帮困基金会“会聚工程”系列活动之一。市职工帮困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以“援助、济困、关爱、阳光、守护”为宗旨使命,为各类处于弱势或遭遇困境的职工家庭提供持续性的援助和关爱的慈善公益组织。市职工帮困基金会将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模式,汇聚更多社会力量,为弱势群体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记者 李嘉宝
《劳动报》2025-1-23(4)
品一笼人间烟火,走一程国潮之旅
“小小南翔赛苏城”,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如何焕发新活力?
去年9月,《南翔古镇,中国国潮第一镇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南翔将全力打造“一核两区两廊”的古镇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核心区。此核心区涵盖双塔、古猗园这两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银翔湖公园,区域面积达0.94平方千米。南翔正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全力打响国潮文旅品牌,勇立潮头引领江南古镇的时代创新。
其实这些年来,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蝶变正在悄然发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去打卡游玩,这个春节,不妨就去感受一下吧。
舌尖非遗
说到舌尖上的非遗,南翔小笼应该会从许多上海人的记忆深处,不由自主地跳出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单单这段品尝南翔小笼的口诀,便能瞬间打开上海人的味觉DNA——先是馋涎欲滴,继而大快朵颐。
晨曦温柔洒落,南翔老街缓缓醒来。行人悠悠地踏上石板路,跨过吉利桥,便来到了百年老店日华轩的门口。南翔本土原创卡通形象萌芽熊正憨态可掬地候在那里,迎接当天的第一批食客。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古朴的质感传递着岁月的温度。吉利桥横跨水面,见证着无数的人来人往。来到南翔,还有什么比品尝一笼人间烟火,更能为这段旅程增添对味的仪式感呢?
走进店内,几缕阳光透过雕花木窗,轻柔地洒落在墙壁的对联上——“一口小笼包,满怀古镇情”。这里是南翔小笼的发源地,店内以连环画形式,将创始人黄明贤的故事娓娓道来。画面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生动展现出黄明贤创造小笼包的传奇历程。同时,一旁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南翔原创话剧《日华轩》,让顾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
日华轩外,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黛瓦,尽显传统韵味;踏入其中,内部装饰却别是一番风情。若要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新中式邂逅小清新”。这般独特的风格,难怪自去年9月重新开张后,尤其受年轻食客青睐。许多人特地前来,将这里当作打卡的第一站,纷纷举起相机,记录店内独特的景致。
在热闹的氛围里,服务员脚步匆匆,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南翔小笼被端上餐桌。小笼包玲珑小巧,外皮薄如蝉翼,隐约透出里面鲜嫩的肉馅。随着这美味的上桌,南翔古镇新的一天,也在这烟火气中正式拉开帷幕。
古韵今风
在南翔古镇,悠悠岁月已悄然走过1500多个春秋。这里汇聚了梁、五代、明、清等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迹,每一处古迹都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南翔老街作为古镇的核心区域,东起始于横沥河,南至民主街,西抵沪宜公路,北至德华路。街区内,屋舍错落有致地林立着,商铺一间挨着一间,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江南画卷,每一处景致都饱含着江南独有的灵秀与温婉。
横沥河,这条纵贯嘉定区的古老水道,肇始于唐代,历经千年岁月洗礼,见证了沿河地区的繁荣兴盛。
河水悠悠,缓缓流淌,那潺潺的水流声,恰似时间悠扬,永不停歇。当人们悠然漫步在河岸边,微风轻柔拂过脸颊,带着丝丝缕缕的水汽与草木的清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深陷于这片宁静、浪漫的景致之中。
而就在这个春节,八字桥旁的观棹亭水域,全新推出了一道别具韵味的文化大餐。在一条轻轻摇曳的手摇船上,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各展才艺。有的挥动着长袖翩翩起舞,身姿婀娜,完美演绎古风雅韵;有的轻抚琴瑟,指尖灵动,响悠扬乐章。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轻歌曼舞带领观众感受江南水乡与国风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独特魅力,让大家深深沉浸在南翔古镇悠远绵长的历史底蕴之中。
据悉,这个名为“曲韵棹歌槎溪雅集”的水上国风演绎节目,将在整个新春假期持续上演。在这宜人的景致中,这条手摇船仿佛一台时光机器,带领着大家悠然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回历史的深处,见证古镇的兴衰变迁与时光的悄然流转,以及无数人对这片土地的无尽记忆。
文化交融
江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当代性,在南翔老街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跨过太平桥,转入共和街,坐落其中的名士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在古镇里举办画展,可能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水墨画,但是最近,这里正在展出的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系列油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其实,近几年来,名士居这一承载着深厚底蕴的文化空间就一直在静待一个全新的策展契机,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这个契机终于来了:赵子韬作为何多苓的学生,不仅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髓,更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又不失现代感。他的画作如同色彩斑斓的梦境,将观众带入充满想象与探索的世界。
此次的个展“拾色”,共展出赵子韬的30余件布面油彩,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身在其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拥抱多元、开放的艺术理念。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相互融合、辉映。确实,这里曾见证了许多古籍、墨宝的辉煌,与此同时,艺术也是流动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此次的打破常规,也不失为是对文化探索与表达的一次新尝试。
在名士居,可以品馥、览墨、飨味、悟言、鉴艺、汲韵……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悠悠闲闲地度过美好的一天。它的主理人还是一位资深的美食家,所以,以她的姓氏命名的赵灶,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美味打卡点。如果说小笼是南翔的原味,那么本帮菜就是上海的原味了,这家私房菜餐厅主打的正是这份上海人的味蕾记忆。
相信在许多上海小囡的春节记忆中,都有那么一个场景:小年夜,灶头间,家里的“大菜师傅”忙进忙出为第二天的年夜饭做准备。其中,最有趣味性的一道菜,便是“金元宝”了——在汤勺的内壁涂一层猪油,待加热到嗞嗞作响后倒入准备好的蛋液,并以最快的速度利用手腕的转动让蛋液均匀地铺在汤勺内壁,面积越大越好,形成蛋皮后再放上肉馅合拢,出勺,一个蛋饺就做成了。蛋饺看似简单,却非常考验厨艺,要胆大心细,往往都是由家里的长辈来操作。比如我们家,从我记事起就是由外婆来做,后来外婆老了,做不动了,就轮到舅舅来做,如今,舅舅也老了,做不动了,这个技艺也就在我家彻底失传了,放在全家福砂锅里的已经替换成了速冻蛋饺。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上海人家再用这样的方式来准备家宴了,但是说起本帮菜,这些味道里的记忆总是最感性的,是故乡,是童年,更是心里的眷恋。
与名士居一门之隔的,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篆刻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檀园,虽小,却移步易景。“嘉行和泰瑞彩贺春”——上海十方画院书画迎春展正在进行中。此次画展还在十方画院青年艺术家工作室成立之际为诸位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他们的作品充满活力和创新,为这场艺术盛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逛累了,再去名士居对面的“文山·手作甜汤”品一碗温热的中式甜品,完美!
古镇游走
三五知己,围炉煮茶
穿梭在街巷之间,不知不觉中已经华灯初上。坐在位于游客服务中心的国潮美学空间小歇,点一杯有“南翔”LOGO的拿铁和写有新春祝福的小蛋糕,再应景不过了。一抬眼,从北窗望出去,双塔附近的两组主视觉艺术装置近在眼前:一组是蛇年卡通造型的气模,贪食、可爱的粉色小蛇啃着南翔最具盛名的小笼,象征着蛇年的吉祥与活力,为蛇年增添别样活力;一组是用灯笼精心拼出的“2025”字样的古风灯笼架,不仅造型别致更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今年的灯彩展,以“巳巳如意,蛇舞欣笼”为主题,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也多。除了这两组主视觉艺术装置之外,在人民街、混堂弄、解放街……各种灯笼、灯带、投影,给古韵老街的新春元宵氛围增添了无穷的浪漫亮色:孔明灯如点点繁星,仿佛为树木披上了绚丽的新衣,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鱼灯灵动有趣,它们或穿梭于“水波”之间,或首尾相连,为老街增添了一抹活泼的亮色;国潮灯笼组以“潮”“见喜”“如意”等字样,凸显中国国潮第一镇的特色……最弹眼落睛的,就要数金黄桥了,当夜幕降临,喷泉伴随着灯光,水柱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照下翩翩起舞。与此同时,双塔历史风貌区和景区河道的景观灯也纷纷亮起,整个南翔古镇都沉浸在一片灯光的海洋中,显得更加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之前来南翔古镇游玩,基本上都是当天来回,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是由于老街里没有成熟的住宿条件,所以只好作罢。但是就在3个多月前,南翔古镇首家民宿——槎溪海派艺术民宿在老街开业了,所以,即便赏灯晚了,也不必担心,完全可以借宿一宿,深度感受南翔之美。
从国潮美学空间出来后右转,拐入一条闹中取静的小径,敲开挂着大红灯笼的大门,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目前,民宿一共6套客房,其中有1套大户型独享一栋,沿河而建,特别适合一大家子。其余5套则分布在对面的一个江南宅院里,风格古朴,设施现代。庭院中,月光洒落在老树的枝头,树影在庭院墙头摇曳,恍惚间仿佛进入了古画。
如果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借宿,非常建议第二天留一些时间,花在这美丽的庭院里,准备一些花生、年糕、红枣之类的小零食,或是围炉煮茶,或是把酒言欢,每一口都是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每一口都是浓得像要溢出来的年味儿。
记者 杨力佳
《青年报》2025-1-31(A2-3)
【标题新闻】
1. 治理新力量解基层急难愁盼 解放日报 2025-1-2
2. 干在前,上海各区“开年即开跑” 解放日报 2025-1-3
3. 空中看“上”字赛道“海”字远香湖 解放日报 2025-1-14
4. 上海营造浓浓年味释放消费潜力 解放日报 2025-1-17
5. 释放压力 激发活力 文汇报 2025-1-2
6. 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多区“开年即冲刺” 文汇报 2025-1-3
7. “即到即诊”,流感特效药社区可配 文汇报 2025-1-7
8. “上海年轻人也开始吃一点点辣了!” 文汇报 2025-1-17
9.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成果转为现实增收 文汇报 2025-1-17
10. 古镇迎首个“非遗版”春节 文汇报 2025-1-18
11. 看露天电影的“小麻雀” 新民晚报 2025-1-1
12. 半个世纪前的毕业合影 新民晚报 2025-1-2
13. 蜡梅次第开 香踪何处觅 新民晚报 2025-1-8
14. 求职上海的第一个家 新民晚报 2025-1-8
15. 手握大赛票根玩转上海 新民晚报 2025-1-9
16. 传承中医精髓 创新海派文化 新民晚报 2025-1-14
17. 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活力 新民晚报 2025-1-17
18. 嘉定区紫荆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8
19. 萌娃戏韵庆新禧“家”“园”共育扬国风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8
20. 让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8
21. 巳巳如意“艺”精彩 砥砺成长耀光芒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8
22. 闲置土地焕然一新,外冈镇望新村乡村治理有妙招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8
23. 辞旧迎新 喜迎蛇年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15
24. 辐射引领 共绘发展蓝图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25-1-15
25. 厚植文化根系,嘉定南门“向新而生” 新闻晨报 2025-1-2
26. 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沪上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力 新闻晨报 2025-1-17
27. 嘉定徐行首次大面积种植林下赤松茸 东方城乡报 2025-1-2
28. “头雁”培育结硕果,绘就产业振兴新画卷 东方城乡报 2025-1-9
29. 法律服务进社区 司法便民“邻距离” 东方城乡报 2025-1-9
30. 数字化转型让“外冈”大米安全“看得见” 东方城乡报 2025-1-10
31. 2025蒸蒸日上迎新跑开启金蛇狂舞 劳动报 2025-1-2
32. 工会和平台携手 全天候守护代驾司机 劳动报 2025-1-6
33. 春节司机免租金 企业自建司机之家 劳动报 2025-1-20
34. 厚积薄发 跑出科创“嘉”速度 上海科技报 2025-1-8
35. “U医公益行”走进嘉定 上海科技报 2025-1-10
36. 共绘创新创业蓝图 嘉定科创联盟“再加码” 上海科技报 2025-1-15
37. 嘉定法院发布《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案例手册》 上海法治报 2025-1-6
38. 优化业务流程 畅通申报渠道 上海法治报 2025-1-10
39. 上海入境游火爆,怎么接住“泼天流量”? 上海法治报 2025-1-17
40. 数字赋能基层实践最“嘉”解 上海法治报 2025-1-17
41. 嘉定举办“嘉家安”公益保护案例汇报活动 上海法治报 2025-1-20
42. 吹响广纳高技能人才“冲锋号” 组织人事报 2025-1-16
43. 就近“安家”,身归心也归 组织人事报 2025-1-21
44. “融”合聚力 “圈”新出发 组织人事报 2025-1-21
45. 高质量设计让上海成为向往之城 青年报 2025-1-2
46. 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青年报 2025-1-9
47. 品一碗人间烟火 看古镇流光溢彩 青年报 2025-1-18
48. 开题启新章,研路绽芬芳 青年报 2025-1-20
49. 市台联组织在沪台籍教师迎新春 联合时报 2025-1-7
50. 锚定征程新坐标 激发履职新动能 联合时报 2025-1-14
51. 舍弗勒氢能科技公司落户上海嘉定 上海汽车报 2025-1-19
52.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5-1-16
53. 美食为媒 串联起“非遗年味” 中国青年报 2025-1-18
54. 有消费,才能更好地传承 中国青年报 2025-1-18
55. 均衡与优质,如何兼得 中国教育报 2025-1-3
56. “番茄姐姐”走出农业致富路 中国妇女报 2025-1-20
57. 举措实打实 服务心贴心 中国国防报 2025-1-17
58.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在沪开幕 江南时报 2025-1-3
59. 嘉太交通执法联合检查 太仓日报 2025-1-17
60. 三鱼堂和“天下第一清廉吏”陆陇其 南湖晚报 2025-1-15
[统计]1月份各报报道嘉定消息
报 名
专题报道
综合报道
小 计
报 名
专题报道
综合报道
小 计
解放日报
5
6
11
中华合作时报
1
1
文汇报
4
3
7
中国纪检监察报
1
1
新民晚报
9
4
13
中国青年报
2
2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19
19
中国教育报
1
1
新闻晨报
5
2
7
中国妇女报
1
1
东方城乡报
6
1
7
中国国防报
1
1
劳动报
8
3
11
中国文化报
1
1
上海科技报
3
3
江南时报
1
1
上海法治报
11
1
12
太仓日报
1
1
组织人事报
3
3
南湖晚报
1
1
上海老年报
2
2
4
青年报
6
2
8
联合时报
2
2
上海大众卫生报
1
1
上海汽车报
1
1
新华每日电讯
1
1
工人日报
1
1
合 计
90
32
122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公告
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停车场正式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