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fxkjwx)是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微信,提供奉贤科技政策、创新创业环境、智慧城市建设、各类科普资讯等方面推送服务。
奉贤科委官方网页(https://www.fengxian.gov.cn/kw/),欢迎收藏浏览。
2月11日上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举行投产仪式,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
这是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投建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用时仅7个月竣工完成,再度刷新了“特斯拉速度”和“上海速度”。
六年前,当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在上海投产交付,国产Model 3直接搅动了当时国内的汽车生态,加速了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
人们都在期待,这座新的储能工厂是否将复制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的“鲶鱼效应”,但这次的情况可能有些不同。
如果说2019年,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落地上海是“鲶鱼入局”,那么这一次储能超级工厂的再次落地,则是特斯拉与上海的“双向奔赴”。一起来看新华社、上观新闻的报道↓


特斯拉储能按上“中国引擎”
特斯拉正在加大对其能源业务的投入力度,未来太阳能和储能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动力。
这一战略布局已显现成效。根据1月30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特斯拉储能业务全年装机量达31.353吉瓦时,同比大幅增长114%,其26.17%的毛利率已超过电动汽车业务。
然而,随着新市场的拓展和储能产品需求的激增,Megapack的供应正面临产能瓶颈。当前海外储能市场主要由市场需求驱动,特别是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再生能源搭配储能系统的成本已低于传统电网用电,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特斯拉Megapack内部结构照片,这是一种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设备。
储能产品利润率不断攀升,海外需求又紧俏,特斯拉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品产量。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信息,本次投产的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规划年产能在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
40吉瓦时是什么概念?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储能装机量大约在50吉瓦时,全球新增装机量在200吉瓦时,所以特斯拉储能工厂的规划产能体量是很大的。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计划于今年3月底前启动产能提升阶段,预计2025年其储能系统安装量有望实现增幅不低于50%的年度增长。据行业消息,该企业已着手推进新型储能设备的研发工作。此次产能扩张不仅将助推特斯拉储能业务进入快车道,更有望使中国成为全球储能产业的核心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近日与日本欧力士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将为该国最大规模储能项目供应设备。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批面向日本市场的订单产品极有可能出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线。
依托上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未来特斯拉会将产品辐射至亚太乃至全球市场。

“上海速度”再突破
特斯拉在上海新建一座超级工厂,很容易让人回想起六年前特斯拉刚刚牵手上海的场景。
2019年,特斯拉Model 3在全球汽车界崭露头角,但彼时美国本土工厂的产能却跟不上节奏。关键时刻,上海与特斯拉达成合作,用“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速度震惊了世界。
此后,上海超级工厂又以超95万辆的年产量,成为特斯拉电动车的全球制造中心,把特斯拉送上了电动车销量排行榜榜首的宝座。
当前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发展态势与六年前电动车业务颇为相似,因此特斯拉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上海临港。选择上海的原因众多,除了便利的港口条件外,上海开放务实的营商环境也给特斯拉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储能超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耗时9个月,打破了整车超级工厂的建设纪录。这一“特斯拉速度”的背后,离不开“上海速度”的支持。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采用了临港新片区创新的“项目服务包”机制,即在审批前就将企业端和政府端的事项整合打包,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信息获取和学习成本。
然而,即便有服务包的支持,建设过程中仍会遇到各种挑战。储能工厂选址特殊,三面环水,西侧被南奉界河与外部道路隔断,且原市政规划中并未预留桥梁。若需修改规划增建桥梁,仅审批流程就可能耗时一年。
考虑到工厂体量大,工人众多,人行通道、车行通道、货运通道均不可少,临港管委会复制了5年前特斯拉工厂建设过程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把桥的建设纳入到水利基建项目中去,既不需要重新修订规划,又能满足企业对通行的需求,由此修建了两座跨河桥梁,保障工厂建设的进度。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旁边就是南奉界河。
为帮助企业快速投产,人才保障也要跟上。储能工厂建设过程中,临港管委会还统筹了整车超级工厂的蓝领公寓,满足2000多名储能工厂员工的安居需求。同时还定制了公交接驳班线,计划在储能工厂投产后根据实际需求投入运营,为企业员工通勤提供便利。
后续,临港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特斯拉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储能应用在临港的落地;加速打造临港储能产业生态;创造更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让特斯拉员工在临港发展得更顺心、更安心。

一场全球能源转型的“双向奔赴”
但是不同于2019年特斯拉落地上海,为中国汽车界带来了“鲶鱼效应”,今天中国的储能产业并不逊色于国外任何一个国家。
尽管上海本地没有大型的电化学储能制造商,但上海的新型储能产业并不弱。上海储能研发力量强大,有着很深的研究基础,比如说在新型储能领域中,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就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固态电池研发的机构。
同时,上海背靠的长三角,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储能产业链之一。特斯拉通过在上海建厂,依托国内供应链强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可以有效建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储能制造各方面成本下降。
上海在工商业储能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这为特斯拉储能工厂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上海拥有众多工业园区和丰富的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同时其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也为储能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海汇聚了大量企业总部,这些企业在其他地区设有众多生产基地,储能工厂落地上海便于与这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特别是在临港地区,工厂、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等储能应用场景密集,已有不少本地数据企业表达了与特斯拉储能工厂的合作意向,管委会也积极推动双方对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这些应用场景不仅为特斯拉储能产品的全球化推广提供了支撑,也为双方创造了更大的合作价值。可以说,特斯拉与上海的合作是一次能源转型的"双向选择"——特斯拉看重上海的产业链优势,而上海则期待储能工厂与本地汽车、能源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一方面,特斯拉凭借在整车领域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制造经验,可以在储能产品集成、封装领域形成优势,有望带动临港、奉贤储能产业发展,激励本土新能源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技术、安全和成本等方面的表现。
另一方面,储能工厂的落地,也将提升本地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临港从“汽车城”向“能源枢纽”转型。比如,以往大体量的产业集群只服务汽车这一种终端产品,导致汽车市场的波动容易对本地的汽车产业链形成冲击。储能工厂投产后,产业集群就能同时服务另一种终端,实现更好的稳定性。
特斯拉与上海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跨国企业与国际都市以开放姿态拥抱彼此。当Megapack的白色集装箱从临港码头启航,运往日本、澳洲或世界其他地区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台储能设备,更是一个个关于创新、信任与共赢的东方故事。
来源:上海发布
-END-
奉贤科技
奉贤科技
政策口袋书
扫一扫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