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叶呈倒卵形、宽倒卵形、长椭圆形或宽卵形,叶柄宽且肥厚,茎直立约20~30厘米,是我们熟知的蔬菜品种之一。它原产于我国,据考证曾是黄河和淮河流域的地方特产蔬菜,如今在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青菜虽然是一种十分平凡的蔬菜,但食用历史十分悠久,相关记载众多。《梦粱录》卷十八中的“菜之品”就描述了南宋的青菜宴,品种之多也反映了当时汴京都城的民生现实和饮食现状;明代张岱的《夜航船·清廉》中,也列举了一则跟青菜有关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两袖清风的儒生刘玺受民众爱戴,称呼其为“青菜刘”,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清廉”与青菜联系在一起,此后“青菜豆腐”一度成为廉洁的代名词。“天下何人咬菜根,菜根之味胜入珍”更是将其列入“珍品”之列,褒奖了青菜风味的不俗表现;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士知此味,多食而吾欲不荒。藏至真于淡泊,安贫贱于久长”,赞扬了青菜“平凡脱俗,淡泊独居”的品格。

在民间,一句民谚“青菜萝卜保平安”广为流传,它朴素地将青菜、萝卜两种蔬菜与健康平安联系起来,告诉我们多食蔬菜对健康很重要,至今还让我们耳熟能详。

上海人对绿叶菜的喜爱程度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北方一般是冬季新鲜蔬菜比较匮乏时,才以大白菜为主要消费蔬菜,其他季节还是多以茄子、番茄、丝瓜,以及山药等果菜和根茎类蔬菜为主。绿叶菜常给人一种淡而无味的感觉,青菜作为绿叶菜的主要品种,上海人却对它情有独钟,久食不厌,一直是沪上人家的餐桌常客,四季常备,三餐均有。

说到青菜,不能不提起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青菜品种“上海青”,其茎比较粗壮,叶片厚实且圆润,摸上去肉感很好,而一般矮脚青菜的茎呈汤匙形,整体看上去比较修长美观。

上海人与青菜渊源颇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地产青菜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很理想,为了解决青菜病虫害严重、品质不高、产量不稳定的难题,上海农业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种能高效抗击病虫害的矮脚青菜,为其取了个形象化的名字“矮抗青”,矮且抗性强的青菜。与之前上海主栽的青莱品种相比,矮抗青的发病率要低二至三成,产量能增加三至六成。

矮抗青当时风靡江南,并推广到了全国,后为铭记上海人的贡献,被改称为 " 上海青”,目前该品种甚至还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种植发展,被叫作“Shanghai Green”。

“上海青”不仅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等。“上海青”虽然一年四季均可以种植,是上海人全年的时令蔬菜,但其最佳的品尝期还是在冬季。

“霜打的青菜分外甜”,每当霜降将至,市民的品“青”味蕾就大开,开始品尝秋往冬来之际的舌尖美味。冬季的“上海青”品质卓越,这是它给上海市民的最好馈赠。上海俗语里的“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也十分形象地诠释了上海人对它的喜爱程度。

“上海青”总体口感比较清甜,十分适合清炒,也适合包馄饨和做菜饭。与其他青菜相比,它的吃口更脆嫩些,尤其适合加蒜蓉炒制。青菜与蒜蓉在热油中几番翻炒,香和味互相渗透,绿白之间透出嫩香本色,令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下筷品尝。

细数起来,“上海青”可以做的美味佳肴不下十几种,成为一年四季上海人的餐桌必备。尤其是在寒风频起、胃口大开之时,糯中带甜的“上海青”走上餐桌,为上海人带来了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