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能入选十二生肖之列,可见它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观念中,既把蛇看成是不可侵犯的神物而作为民族图腾,又认为蛇充满“危险”,避之不及。
截至2023年,全球已发现超过4000种大大小小的蛇,它们几乎遍布于所有大陆及大部分海洋中,只不存在于南极洲与部分岛屿上。不仅是地理分布,蛇还可能在任何一个位置出现。绝大多数的蛇类在灌丛、草地的地面上穿行觅食,休息时会隐匿于洞穴、石缝或柴堆下。有的蛇类会盘踞在树上,捕食时将身体前部从树上向下伸出,静待经过的猎物。半水栖及水栖的蛇类常在溪流、池塘、稻田中活动,连海里也有主要以鱼为食的海蛇。
蛇似乎无所不在。对古人而言,蛇是一种每天都可能碰面的危险动物,而非虎、狮和熊这些难得一见的大型猛兽,对蛇的恐惧由此产生。
隐身热带雨林中的树栖蛇
有些人认为蛇的皮肤湿滑阴冷,因而害怕蛇。实际上黏糊滑溜的印象可能来自水栖的蛇,但它们的皮肤并不黏。陆生的蛇则皮肤干燥。相较于鸟类和哺乳动物能保持恒定的体温,蛇的体温随环境温度上下变动,属于变温动物。变温体质让蛇能更好适应环境,比如耐寒的极北蝰能在北极圈的低温环境下生存。蛇对温度特别敏感。蝮蛇、竹叶青蛇、响尾蛇等在头部两侧颊部的眼和鼻之间有一对 “颊窝”,能精确地觉察周围温度 0.003℃的变化,从而准确测定猎物的位置。如果你在蛇类出没区域叼着香烟,或打着火把走路,就会成为这类毒蛇主动攻击的对象。
被称作热测位器的 “颊窝”
蛇的行动悄无声息,反应却敏捷迅速,也让人感觉蛇很危险。作为具备“上树入海”本领的无腿动物,蛇不止善于爬行、攀树和游泳,它还会弹跳、滑翔和钻洞。当有的蛇感到危险时,会立起呈S形弯曲的前半身,然后迅速朝危险以外的方向做出飞跃式弹跳动作,这样能大大加快移动速度。树栖的金花蛇善于在短距离的半空中做出滑翔动作,从高处往来穿梭。
蛇的运动方式多样
此外,毒蛇的致死性也让人谈蛇色变。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许多以往被认为无毒的蛇也都被证实为有毒,如曾被认为是无毒的虎斑颈槽蛇。判断一种蛇是否有毒没有绝对的规律可循,对偶遇的蛇进行记录与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具体的蛇种信息,方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即便无毒,巨蟒能张开大嘴吞下比它体型大很多的牛羊、甚至大象的说法也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理论上当一条体长10米以上的大蟒蛇偶遇一头刚刚出生的小象时,是有可能把小象吞下去的。但实际上这样大的蟒蛇现存很少。
除了低等的穴居蛇,绝大多数蛇能将口部张开至130度,吞食比自己头径大数倍的食物。
现实场景中,蛇更害怕人。在蛇出没较多的地区徒步,用一根棍子点触地面就能“打草惊蛇”,避退大部分的蛇。只有当蛇感到有威胁时才会主动攻击人,所以当我们在野外遇到蛇时不要做幅度大的动作或发出响亮的声音,保持冷静,慢慢地远离蛇,保留至少几米的安全距离。通过拍照、视频或绘画方式记录所遇蛇的体型、颜色、花纹等特征。这些信息对将来确定种类很有帮助,例如是否有毒。在观察记录蛇的同时,不要因为一时好奇而试图与蛇互动,否则很容易激怒蛇。如果你确定有毒蛇出现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那么建议联系当地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与设备,以安全处理情况。
拍照记录偶遇的红脖颈槽蛇幼体
在全世界4000多种蛇中,毒蛇占六分之一,约600种,其中只有约200种能够致人死亡。被毒蛇咬伤,伤口上有两颗大牙印;无毒蛇咬伤留下的是一排整齐的牙印。不论有毒无毒,被蛇咬伤都要及时就医。目前上海市抗毒蛇血清储备较全的医院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有毒、无毒蛇咬痕对比
人们虽然害怕蛇,对蛇的利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张鷟 的《朝野佥载》都描述过关于捕蛇和用蛇来治病的事。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列举了很多种可以入药治病的蛇。古希腊神医阿斯克勒琶行医采药总是带着一条蛇,形影不离,他从蛇身上寻求精神力量。蛇缠在手杖上则成为医学卫生机构的标志。
1988 年 12 月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只有缅甸蟒1 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 年 8月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保护我国所有已知蛇类物种。2021年2月重新调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受保护的蛇达到 40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 4 种,国家二级保护 36 种。从这些名录的变化中,我们感觉到蛇的处境正日益“危险”。
我国已知的蛇类有 9 科、66 属 209 种。其中西藏温泉蛇、莽山原矛头蝮等 50 多种是我国特有的蛇类。莽山原矛头蝮分布范围极小,全世界仅有约300~500条,在我国享有“蛇中熊猫”之称。
莽山原矛头蝮
上海地区历史上记录过3科15 种蛇类。然而在2024年的上海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黑眉锦蛇、赤链蛇、乌梢蛇和短尾蝮4种陆生蛇类发现得比较多,半水栖的红纹滞卵蛇也有发现与记录。
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对蛇的影响很大,迫使蛇的分布、活动区域大大缩小,给蛇的捕食和冬眠带来困难。人们对蛇的误解造成的偏见以及对毒蛇的恐惧,使人们对蛇产生敌视心理,见蛇便要穷追猛打,非要弄伤、弄死才感觉安全。对蛇类资源利用的错误认识又使一些人滥意捕蛇、食蛇,也让蛇的野外数量逐年下降。
尽管蛇被有些人视为可怕的动物,但是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方面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肉的蛇作为次级消费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蛇可以控制其猎物的数量,如鼠类、鸟类、蜥蜴、蛙类、鱼类及昆虫等,也是更上层捕食者的能量来源,如猛禽、涉禽或一些哺乳类等。蛇是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恐惧来源于未知。2025年是生肖蛇年,让我们更多地来了解蛇,认识它真实的面貌,消除对蛇的偏见和恐惧。无论人类是否喜欢蛇,作为大自然所创造的生命,蛇理应得到人类平等的对待和应有的保护。
看完本文,你对蛇的印象有改变吗?
文:夏欣
资料来源
王建华 蛇年聊蛇
李健 中国动物园协会蛇年生肖科普资源包